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半面之识

半面之识

原指过目不忘,记忆力惊人,后喻相识时间短,交情浅薄。应奉,字世叔,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桓帝时先后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等职。“纠举奸违,不避豪戚,以严厉为名。”少时极聪明,记忆力十分强,据史载,应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贺家去作客,适逢袁贺开门外出,就在这时他看到袁家门内有个造车的匠人露出了半张脸。几十年后,应奉在路上遇到了这个车匠,还向他打招呼,可见,应奉的记忆力是多么好。

【出典】:

后汉书》卷48第1607页《应奉传》注引:“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例句】: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试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识。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物。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见“半面之旧”。《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小人自姓崔名宁,与那小娘子无~。”


【典源】《后汉书·应奉列传》注引吴·谢承《后汉书》曰:“ (应) 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

【今译】 后汉应奉聪明强记,他二十岁时,去彭城拜望袁贺。袁贺出门不在,造车匠人开门露出半张脸来看应奉,应奉离去。数十年后在路上遇见车匠,应奉仍认识他。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记忆力好;或形容相交不深。

【典形】 半面、半面曾记、半面之旧、门间半面人、半面相看、半面新。

【示例】

〔半面〕 唐·元稹《别李三》:“半面契始终,千金比然诺。”

〔半面曾记〕 宋·姜夔《解连环》:“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 半面曾记。”

〔半面之旧〕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门间半面人〕 宋·陈师道《寄单州张朝请》:“平生天上张公子,尚记门间半面人。”


【词语半面之识】  成语:半面之识汉语词典:半面之识

猜你喜欢

  • 王郎佳句

    唐.王定保《唐摭言》:“王勃字子安,文中子之孙,早负俊声。其父福畤,官洪都。勃自汾省亲,舟次马当,……清风送帆,倏抵南昌。次日入谒,果不爽期。时都督阎公,有婿吴子章与筵,公令宿构序文,欲以夸客。及宴,

  • 祖纳锥

    《晋书.祖逖传》附《祖纳传》:“时梅陶及锺雅数说馀事,纳辄困之,因曰:‘君汝颍之士,利如锥;我幽冀之士,钝如槌。持我钝槌,捶君利锥,皆当摧矣。’陶、雅并称‘有神锥,不可得槌。’纳曰:‘假有神锥,必有神

  • 百二雄关

    同“百二山河”。明阮大铖《燕子笺.守溃》:“百二雄关,临风一剑寒;老当益壮,只手塞泥丸。”

  • 优师仞墙

    源见“夫子墙”。比喻老师道德学问造诣极高。清李渔《比目鱼.入班》:“遥盼着优师仞墙,比龙门还加向往。”

  • 青青河畔草

    《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其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规,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托物起兴诗句,后常用以抒

  • 武昌柳

    《晋书.陶侃传》:“〔侃〕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后以“武昌柳”泛称杨柳。唐孟浩然《泝江至武昌》诗:“行看武昌柳,仿

  • 灵雨随车

    同“甘雨随车”。唐柳宗元《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惠风仍偃草,灵雨会随车。”【词语灵雨随车】  成语:灵雨随车汉语大词典:灵雨随车

  • 织女渡河

    俗传织女星于农历七月七日渡河与牵牛星相会。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

  • 清歌拂梁尘

    同“歌落梁尘”。南朝 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弦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 阳台云

    源见“巫山云雨”。喻男女欢会。宋曾觌《菩萨蛮》词:“阳台云易散,往事寻思懒。”亦喻指所欢爱之人。宋袁去华《长相思》词:“阳台云归后,到如今、重见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