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卑躬屈己

卑躬屈己

躬,身体。卑躬,弯腰。形容屈己奉人,后含没有骨气之意。原北魏李冲用来形容自己与李彪共事时的情状,责备彪跋扈。李彪,名是高祖所赐,字道固,顿丘(今河南浚县)人,家世寒微,有大志,好学不倦。初入仕时,李冲优礼相待,彪也深相宗附,后彪官至御史中尉、著作郎,受高祖恩宠,性又刚烈,成了远近畏惧的人。车驾南伐后,彪与仆射李冲、任城王澄等留京参事,彪每当与冲等意见不同就发怒,事事专恣而行。于是冲上表道:“臣与彪相识垂二十载,初见他才优学博,谓其拔萃;及彪宦位显达,抨击奸邪激烈而无隐避,臣也钦佩他忠直;虽见他时而偏急,也不以为瑕,尽管有人说他威暴,臣以为是执法之官得罪人,易生闲言;现大驾南行,臣与他朝夕共事,才知他言行相乖,专恣无忌,而且推过于人,喜人谄媚,听其言似忠恕贤士,检其行是佞暴之徒。臣与任城王在他面前,须卑躬屈己,如恭顺的弟弟事奉威暴的兄长,他所想所要的,是或不是,无不屈从。如臣所列为实,宜诛彪,以防乱政;如臣言无证,可流放臣,以禁谗言。”时高祖在悬瓠,览表叹愕,有司要处彪死刑,高祖只除其名,彪离朝回乡。亦作卑躬屈膝、卑躬屈节。

【出典】:

魏书》卷62《李彪传》1391、1393页:“冲又表曰:‘及去年大驾南行以来,彪兼尚书,日夕共事,始乃知其言与行舛,是己非人,专恣无忌,尊身忽物,安己凌上,以身作之过深劾他人,己方事人,好人佞己。听其言同振古忠恕之贤,校其行是天下佞暴之贼。臣与任城卑躬屈己,若顺弟之奉暴兄。其所欲者,事虽非理,无不屈从。依事求实,悉有成验。如臣列得实,宜殛彪于有北,以除奸矫之乱政;如臣无证,宜投臣于四裔,以息青蝇(《诗·小雅》篇名。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之句。后以青蝇喻进谗小人。)之白黑。’高祖在悬瓠,览表叹愕曰:‘何意留京如此也!’有司处彪大辟(死刑,古五刑之一),高祖恕之,除名而已。彪寻归本乡。”

【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42回:“小兔子卑躬屈节,拿了愚表弟萧慎的名片。” 近代·佚名:《清朝野史大观》卷2《豫王妃孀妹刘三秀传》:“刘居家喜南面坐。诸婢仆屏息听指挥惟谨。今一旦欲其卑躬屈膝,辱充下陈,宜其宁死不愿也。”


见“卑躬屈节”。《魏书·李彪传》:“臣与任城~,若顺弟之奉暴兄。”


【词语卑躬屈己】  成语:卑躬屈己

猜你喜欢

  • 止水

    《庄子.德充符》:“孔子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鉴,是照的意思。静止的水清澄无波,一平如镜,故能鉴照。此是比喻人的心境要平静,不断省察自身言行,方能纠正过失,不断修养身心道德。《旧唐书.孔

  • 争桑

    指春秋时楚国与吴国女子为争采边地之桑叶而互相仇杀攻打。后用此典比喻因民间争端而引起战祸。当初,楚国边境城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氏少女与吴国边境城女子为采摘桑叶之事争吵,两家发怒,互相仇杀;两国边城的

  • 怀瑾握瑜

    《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瑾、瑜,美玉也。”因以比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并列 瑾、瑜均为美玉,比喻美德

  • 碧落

    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上天入地,寻遍了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碧落”,一般用作天上的代称。道教所说的东方第一天始青天,有碧霞遍满,故

  • 泣别虞姬

    源见“虞歌诀别”。表达英雄末路、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金萧贡《楚歌》:“楚歌一夜四面发,泣别虞姬歌数阕。”

  • 罗含吞鸟

    《晋书.罗含传》:“〔罗含字君章〕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起惊说之。朱氏(其母)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自此后藻思日新。”后用为文士才思灿然、文词华美之典。唐李瀚《蒙求》:“罗含吞

  • 上竿鲇

    源见“鲇鱼上竹竿”。喻羁身仕宦不能脱身、求进艰难之人。清王夫之《广遣兴》诗:“自是聪明途已尽,飞鱼空笑上竹鲇。”

  • 陶庐柳

    同“陶潜柳”。唐刘禹锡《和乐天闲园独赏》:“陶庐柳可爱,潘宅雨新晴。”

  • 始隗

    源见“黄金台”。指士人得到礼遇、任用。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 赤帝子

    《史记.高祖本纪》记汉高祖夜醉,将泽中蛇斩为两段,有一老妇哭道:“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赤帝子指刘邦,白帝子指嬴秦,赤帝是火,白帝是金,火克金。此为五德相克下的附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