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救我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逮李梦阳下锦衣卫狱,……将置之死。时翰林修撰康海与梦阳同有才名,各自负不相下。……强之再,梦阳乃以片纸书数字,曰:‘对山救我,唯对山为能救我。’对山者,海别号也。”
明代康海的别号为“对山”。明正德年间,李梦阳因反对大宦官刘瑾被捕入狱,曾秘密传一纸片给康海,上写“对山救我”,次日获释。后因用为呼友援救或救助友人之典。
清.章炳麟《咏南海康氏》:“北上金台望国氛,‘对山救我’带犹存。”此处用光绪皇帝给康有为等人的衣带诏的事引喻救援意。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逮李梦阳下锦衣卫狱,……将置之死。时翰林修撰康海与梦阳同有才名,各自负不相下。……强之再,梦阳乃以片纸书数字,曰:‘对山救我,唯对山为能救我。’对山者,海别号也。”
明代康海的别号为“对山”。明正德年间,李梦阳因反对大宦官刘瑾被捕入狱,曾秘密传一纸片给康海,上写“对山救我”,次日获释。后因用为呼友援救或救助友人之典。
清.章炳麟《咏南海康氏》:“北上金台望国氛,‘对山救我’带犹存。”此处用光绪皇帝给康有为等人的衣带诏的事引喻救援意。
源见“倦勤”。谓年老倦勤。《新唐书.封常清传赞》:“禄山裒百斗骁虏,乘天下忘战,主德耄勤,故提戈内噪,人情崩溃。”亦谓虽老犹勤。《三国志.管宁传》:“愍其耄勤好道,而不蒙荣宠。”【词语耄勤】 汉语
源见“题桥柱”。比喻称赞取得功名荣显。明文徵明《送柯奇纯主事归莆阳》诗:“不须驷马夸题柱,且着斑衣慰依闾。”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干宝向刘真长(惔)叙其‘搜神记’,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他记事真实生动,孔子称其为良史。晋元帝时著作郎干宝向刘惔叙述自己《搜神记》所
《古文苑.李斯〈峄山刻石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唐柳宗元《故殿中
《后汉书.文苑传.祢衡传》:“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始达救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是时许都新建,贤士大夫四方来集。或问衡曰:‘盍从陈长文、司马伯达乎?’对曰:‘吾焉能从屠沽儿耶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释宝月“亦有清句,《行路难》,是东阳柴廓所造,宝月尝憩其家,会廓亡,因窃而有之。”《乐府诗集》卷四十八《估客乐》解题:“《古今乐录》曰:‘《估客乐》者,齐武帝之所制也……
弃其所短,用其所长。《后汉书.王符传》:“夫物固有以贱理贵,以丑化好者矣。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一作“弃短就长”。汉代孔融《肉刑论》:“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并列 舍弃短
《梁书》卷九《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麞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甜如甘露浆,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
源见“而立岁”。指三十岁。《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今汝将及当立之年,犹未纳室。”偏正 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警世通言》卷29:“今汝将及~,犹未纳室。”※当,不读作d
原指孔子对于进退去留,没有成见,该怎样就怎样。后泛指对事依违两可,没有主见。孔子在提到古代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人时评论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可以说得上是不动摇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