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 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 “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 “咎,灾也。”段注: “《小雅·伐木》传曰: ‘咎,过也。’《北山》笺云: ‘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 “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 “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 “不以……为咎”,即 “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 “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 《论语·八佾 ( yì)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 ( 慄慄)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 “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 “不咎既往”。


【词语既往不咎】  成语:既往不咎汉语词典:既往不咎

猜你喜欢

  • 下山人

    源见“下山”。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君心不记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

  • 南山射虎

    参见“射虎中石”。

  • 七叶贵

    《汉书.金日磾传赞》:“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汉朝外族人金日磾(音mìdī),在汉武帝朝历任高官要职,他很会处事,能得到

  • 霍家亲

    《汉书.霍光传》:“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昭帝姊)内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西汉霍光为汉昭帝上官皇后的外祖父,又是汉宣帝霍皇后的父亲,官居大司马大将军,其子弟遍及

  • 屠龙学

    同“屠龙技”。宋黄庭坚《戏答史应之》诗:“先生早擅屠龙学,袖有新硎不试刀。”

  • 大功告成

    《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后以“大功告成”谓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清梅曾亮《总兵刘松清家传》:“八年大功告成,入觐赐诗,取民所呼青天者以为句。”主谓 指艰巨、伟大的

  • 十年身到凤凰池

    见〔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 哀鹃啼

    源见“望帝啼鹃”。指杜鹃鸟的哀啼。清顾炎武《赠顾推官咸正》诗:“岂知杲卿血,已化哀鹃啼。”

  • 常仪

    同“常娥”。“仪”与“娥”古同音通用。清秋瑾《忆梦月》词:“多事却笑云痴,不肯现出常仪。”【词语常仪】   汉语大词典:常仪

  •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

    三寸气:犹言一口气。意指生命。一日无常:意即一旦死亡。无常,旧时迷信,说是勾摄生魂的使者。 表示人活着能起各种作用,一旦死亡,万事全休。语出元.王实甫《西厢记》五本四折:“罢罢!要这姓名怎么,不如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