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相忍为国

相忍为国

左传.昭公元年》:“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曾夭谓曾阜旦:“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忍:容忍、让步。后因以“相忍为国”作为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克制、忍让的典故。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党毫无理由地解散了英勇抗日的新四军,歼灭新四军皖南部队九千余人,逮捕叶挺,打死项英,囚系新四军干部数百人,这是背叛人民、背叛民族的滔天罪行,我们除向国民党提出抗议和善后条件外,仍然相忍为国。”


偏正 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忍让、让步。语出《左传·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周恩来《论统一战线》:“我们的方针是有理、有利、有节。我们打了胜仗不骄傲,还是和他谈判。我们是~。”△多用于关系方面。→顾全大局 委屈求全 ↔图身忘国


【词语相忍为国】  成语:相忍为国汉语词典:相忍为国

猜你喜欢

  • 百步穿杨

    《战国策.西周》:“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史记.周本记》亦载此事。杨柳同科,古人常通用。后遂以“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等语形容射击技术的精妙娴熟,又指做事有把握、计策

  • 土木之变

    土木:土木堡,在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土木之变”,指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先后于1436-1449年、1457-1464年在位)征讨瓦剌(l6)军兵败被俘的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

  • 白鸥期

    同“白鸥盟”。明高启《哭临川公》诗:“竟成黄犬叹,莫遂白鸥期。”

  • 一呼百诺

    一声呼唤,百人应诺。形容仆役众多,权势很盛。元代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堂上一呼,阶下百诺。”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哭主》:“罗公独坐当中,一呼百诺,掌着生杀之权。”并列 诺,答应。一人呼喊,百人应

  • 杵臼之交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吴祐传》:“公沙穆(东汉胶东人,字文父,官至辽东属国都尉)东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祐赁舂(受雇佣为人舂米)。祐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东观汉记.吴祐传》所

  • 河清难俟

    源见“黄河千年一清”。比喻时久难以等待。清钮琇《觚賸.序赋创格》:“然则人寿几何,河清难俟。”主谓 河,指黄河。比喻时日太久,难以等待。语本《左传·襄公八年》:“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

  • 鱼媵

    《楚辞.九歌.河伯》:“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王逸注:“媵,送也。言江神闻己将归,亦使波流滔滔来迎,河伯遣鱼邻邻侍从,而送我也。”后以“鱼媵”喻指侍从、侍妾。清 芙蓉外史《闺律.刑律》:“郎宜

  • 鲇鱼上竹

    同“鲇鱼上竹竿”。《尔雅翼.释鱼》:“〔鮧鱼谓之鲇鱼,〕善登竹,以口衔叶而跃于竹上,大抵能登高。其有水堰处,辄自下腾上,愈高远而未止。谚曰‘鲇鱼上竹’,谓是故也。”见“鲇鱼上竹竿”。【词语鲇鱼上竹】

  • 岭梅

    指大庾岭的梅花。唐代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诗:“秋水漫湘竹,阴风过岭梅。”大庾岭,在今江西与广东两省交界处,又称‘‘梅岭”。传说岭上的梅花南枝已落,北枝方开。【词语岭梅】   汉语大词典:岭梅

  • 沧田

    同“沧海桑田”。明张煌言《寄纪侍御衷文二首》诗之一:“忆昔同堂勉圣贤,正当国难慨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