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鼎湖龙去

鼎湖龙去

同“鼎成龙去”。唐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见“鼎成龙去”。


【典源】《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汉·刘向《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

【今译】 黄帝采掘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铸成,有龙来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还有后宫及群臣七十多人也随之乘龙,龙飞升上天,其余小臣也扯住龙髯想随着升天,因为人多龙髯被拔脱,小臣们堕下,黄帝的弓也堕地。百姓仰望升天的黄帝,抱着遗弓及龙髯悲号。后世将此处称为鼎湖,称其弓为乌号。《列仙传》又说黄帝死葬于桥山,后山崩,发现棺内空空,没有尸身,只有黄帝的剑和鞋子。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追念帝王去世; 或以“鼎湖”、“桥山”等借指帝王诸侯的葬地。

【典形】 乘龙出鼎湖、从龙、鼎湖弓剑、鼎湖龙去、堕弓、堕乌号、弓堕、号弓、黄帝登仙、剑鼎、剑舄、龙湖鼎没、龙举、龙髯、攀龙、攀髯、捧弓号、桥山弓剑、遗弓、乘龙髯、泣龙须、云暗鼎湖、鼎湖龙髯、龙湖坠下人,鼎气成龙、太息乌号、坠地号弓、抱遗弓、遗弓泪、龙髯绝、泣龙髯、鼎湖龙、桥山、鼎湖悲、哭鼎湖、扳龙髯、冠剑闭桥山、哭桥陵、乌号厌世弓、先帝弓剑、吾皇骑龙、鼎湖飞龙。

【示例】

〔乘龙出鼎湖〕 三国·曹植《仙人篇》:“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从龙〕 宋·张炎《塞翁吟》:“看流水,意俱迟。且淡薄相依。凌霄未肯从龙去,物外共鹤忘机。”

〔鼎湖弓剑〕 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已葬鼎湖之弓剑,将游高庙之衣冠。”

〔鼎湖龙去〕 唐·杜甫《骊山》:“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堕弓〕 明·曹学佺《泰昌皇帝挽歌》:“雨泣将填巷,攀髯或堕弓。”

〔堕乌号〕 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未陪登鹤驾,已讣堕乌号。”

〔弓堕〕 清·王士禛《鼎湖原》:“轩辕铸鼎此荆山,弓堕龙髯不可攀。”

〔号弓〕 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坠剑悲乔岳,号弓泣鼎湖。”

〔黄帝登仙〕 魏·阮籍《清思赋》:“昔黄帝登仙于荆山之上,振咸池于南岳之冈。”

〔剑鼎〕 明·李东阳《中元陪祀山陵有述》:“天遗剑鼎神灵宅,地识河山表里形。”

〔剑舄〕清·朱彝尊《南镇》:“千载六陵余剑舄,帝乡魂断不堪招。”

〔龙湖鼎没〕 北周 · 庾信 《拟连珠》:“治身紫府,问政青丘。龙湖鼎没,丹灶珠流。”

〔龙举〕 明·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龙举空悲剑舄藏,海南漠北俱萧瑟。”

〔龙髯〕 唐·刘禹锡《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虹影俄侵日,龙髯不上天。”

〔攀龙〕 唐·李白《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轩后上天时,攀龙遗小臣。”

〔攀髯〕 明·夏完淳《细林夜哭》:“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

〔捧弓号〕 唐·刘禹锡《浙西李大夫示述梦》:“仙成脱屣去,臣恋捧弓号。”

〔桥山弓剑〕 清·王夫之《得安成刘敉功书》:“故国衣冠涕泪残,桥山弓剑不重攀。”

〔遗弓〕 宋· 陆游 《孝宗皇帝挽词》:“访药三山远,遗弓万国悲。”


【词语鼎湖龙去】  成语:鼎湖龙去汉语词典:鼎湖龙去

猜你喜欢

  • 临川羡鱼

    同“临河羡鱼”。汉张衡《归田赋》:“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见弹曾求炙,临川亦羡鱼。”见“临河羡鱼”。汉·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俟河

  • 从之者如归市

    归:趋,往。市:市集。 追随他而去的人好像赶集一样踊跃。 表示深受大众拥护。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去邠。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

  • 粉署

    同“粉省”。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雾雨银章涩,馨香粉署妍。”清朱彝尊《送叶参议映榴督储楚中》诗:“道山橐笔入,粉署含香趋。”【词语粉署】   汉语大词典:粉署

  • 会盟

    《左传.昭公三年》:“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后以“会盟”称诸侯结盟。汉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词语会盟】   汉语大词典:会盟

  • 焚砚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陆机传》:“弟云(陆云,字士龙)尝与书曰:‘君苗(崔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西晋文学家陆机,文才倾动一时,其弟陆云曾写信告诉陆机说:“崔君苗看到您的文章,叹为观止,老想烧

  • 圯下老

    同“圯上老人”。宋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词语圯下老】   汉语大词典:圯下老

  • 励精求治

    意为案件已经判定,决不更改。用来称颂官吏的秉公执法。出自唐李元紘(chóng洪)的事迹。李元紘(?-733年)字大纲,祖籍滑州(今河南滑县),后移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元紘曾任雍州司户参军。当时太

  • 馔玉炊金

    源见“食玉炊桂”。原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后形容生活奢华。明汤显祖《牡丹亭.劝农》:“焚香列鼎奉君王,馔玉炊金饱即妨。直到饥时闻饭过,龙涎不及粪渣香。”清洪昇《长生殿.献饭》:“寻常进御大官,馔玉炊

  • 措大

    亦曰“醋大”,用以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含有轻慢之意。语出五代汉宗室刘旻(mín岷)之口。周显德元年(954年),太祖郭威驾崩,世宗柴荣继立。刘旻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率兵攻周,包围潞州。周世宗率兵亲征,双

  • 五十功名

    源见“买臣采樵”。谓大器晚成。清吴伟业《过朱买臣墓》诗:“行年五十功名晚,何似空山长负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