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涣县
北齐改涣北县置,属谯郡。治所在铚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以临涣水为名。隋大业十年 (614) 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集。唐属亳州,元和九年 (814) 属宿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 废。
古县名。北齐改涣北县置,治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属谯郡。隋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南临涣。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还旧治,十七年复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入宿州。
北齐改涣北县置,属谯郡。治所在铚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以临涣水为名。隋大业十年 (614) 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集。唐属亳州,元和九年 (814) 属宿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 废。
古县名。北齐改涣北县置,治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属谯郡。隋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南临涣。唐贞观十一年(637年)还旧治,十七年复移治今濉溪县西南临涣。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入宿州。
在今安徽宣州市东门外。源出市东南三十里驿山南,北流合溪涧诸流,绕出城东为宛溪。东北三里许至三岔河口合于句溪 (水阳江)。唐李白 《题宛溪馆》 诗: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①又名横潭街。即今广东花都市东横潭村。明、清于此设狮岭巡司。②即今广东花都市西北狮岭镇。清光绪 《广东舆地全图》 花县图: 县西北有狮岭墟。
唐方镇名。至德元年 (756) 置,治所在潞州 (今山西长治市),领潞、泽、邢、洺、磁五州,相当今山西沁县沁水以东地区及河北巨鹿、丘县以西至太行山。大历后改为昭义军。唐方镇名。至德元载(756年)置,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中,位于恒礁南。1947年公布名称为孔明礁。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孔明)命名。
即今江西安远县东北长沙乡。《清一统志·赣州府二》:长沙营“在安远县北。明成化十九年置,万历四年自会昌割属县境。今为长沙堡”。
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北。清同治四年(1865) 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部清军追捻军至此,赖汶光、张宗禹、任化邦利用有利地形设伏,大败清军,僧格林沁被杀。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清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
又作海古勒水、海姑水、海沽水、海勾河。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东,阿什河支流海沟河。源出市东南大青山北,西北流入阿什河。《金史·世纪》: “献祖乃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人呼其地为纳葛里。
①北魏建义元年(528)置,属义宁郡。治所即今山西古县。隋大业二年(606)改为岳阳县。②1914年改岳阳县置,属山西河东道。治所即今山西古县。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移治今山西安泽县。在山西
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三十里。《清一统志·黄州府二》:四祖寺“在黄梅县西北双峰山,亦名正觉寺。唐武德间建。为四祖道信禅师道场”。今存唐毗卢塔、鲁班亭,元灵润桥,清四祖殿、慈云阁等建筑。
即毕道山。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明史·冯胜传》:洪武五年(1372)命胜为定西将军讨扩廓帖木儿,“至亦集乃路,守将卜颜帖木儿亦降。次别笃山,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二十七人及马驼牛羊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