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剑阁道

剑阁道

古道路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为石牛道中一段。三国蜀汉诸葛亮重凿剑山架道,以通行旅。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 汉德县 “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为川陕间主要通道,自古为戍守重地。《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蜀汉末,魏将钟会等率大军灭蜀,蜀将姜维等 “皆退保剑阁以拒会”。唐于此设立剑门关。


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上。相传三国蜀诸葛亮所辟,沿山隘凿孔,架木为梁,建为阁道,一称栈道。《华阳国志》:梓潼郡汉德县(今剑阁县)“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有阁尉”。《水经注·漾水》:“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元和郡县志》:“自利州益昌县(今广元市南昭化镇)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为秦、蜀间重要通道,蜀北门户,历来设关戍守于此。


猜你喜欢

  • 平海山

    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平海镇附近。《清一统志·惠州府》:平海山“在归善县东南二百里,下为平海所”。

  • 通岷砦

    北宋置,属洮州。在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乡东四十里。金废。

  • 若县

    亦作鄀县。秦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东汉改为鄀侯国。即“鄀县”。

  • 大庄市

    即今河北清苑县(南大冉)东南大庄镇。明嘉靖《清苑县志》卷2有大庄市。

  • 十九州

    西晋沿袭东汉以来旧制,分境内为十七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州。晋初沿袭魏制,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

  • 红城渠

    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北。《方舆纪要》卷63高台所:红城渠在“所西北三十五里”。

  • 旸霁

    即今江西宁都县西北旸霁。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永龙县治此。

  • 黄杨废县

    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 西。《方舆纪要》 卷80衡州府衡阳县 “承阳城” 条下:“《志》 云,府西百四十里有黄杨废县,或以为萧梁时所置。”

  • 黄渚关

    即今甘肃成县北黄渚镇。明置巡司于此。

  • 高望城

    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南三十里高旺村。《晋书·王浑传》: 太康初,伐吴,王浑遣 “李纯据高望城”。即此。北宋置高望镇,属乌江县。又名高旺镇。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南高旺镇。《晋书·王浑传》:西晋太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