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墟
①即今广西灵山县西一百四十里太平镇。明置西乡巡司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②即今广西柳城县东北太平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柳城县图:东北有太平汛。
③即今广西藤县西北太平镇。清同治《梧州府志》卷2藤县:“太平墟(在)五十四都濛江大任里,商贾颇盛。”
①即今广西灵山县西一百四十里太平镇。明置西乡巡司于此。清有把总驻防。
②即今广西柳城县东北太平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柳城县图:东北有太平汛。
③即今广西藤县西北太平镇。清同治《梧州府志》卷2藤县:“太平墟(在)五十四都濛江大任里,商贾颇盛。”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五里。《礼记·檀弓上》:“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又,《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季武子将作三军,“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杜注:“五父衢,道名。在鲁国东南。”
①在今上海市静安寺前。因昼夜沸腾,故又名沸井。俗称海眼。清末围以石栏,题为“天下第六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妨碍交通,拆去石栏,加盖于井上,铺为路面。②在今河南内乡县西。《方舆纪要》 卷51内乡县
即阳元水。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南。《水经·江水注》: 阳元水 “出阳口县西南高阳山东。东北流径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其水北流入高阳溪,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水口”。熊会贞按: “因水出高阳山,故
元置,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即今陕西凤县东南七十二里与留坝县接界之柴关岭。元置,在今陕西省留坝县西北柴关。明时改柴关驿。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右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中央省木胡雷诺扬驿站。
春秋时夷国。即鄋瞒。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
唐代洱海地区六诏之一。在今云南洱源县。开元中为南诏所败。
唐开元二十三年(754)割石镜县之南、铜梁县之东地置,属合州。治所即今四川铜梁县东旧县镇。《寰宇记》卷136巴川县:“以地在巴川故为名。”天宝初属巴川郡,乾元初复属合州。元初废入铜梁县。古县名。唐开元
即今山西代县城。北魏明帝时,代县徙治于此。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南玉里镇。原名璞石阁,名称来源有二说:一是阿美语音译,意为“灰尘世界”,因秀姑峦溪久旱干涸,风起尘沙飞扬而名;二是传说秀姑峦溪中有石洁白如璞,砥柱中流,忽隐忽现,溪边曾建璞石阁,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