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剌兰山
当在今蒙古国南之南戈壁省境。《新唐书·王忠嗣传》:天宝元年(742),“突厥新有难,忠嗣进军碛口经略之。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強,特文降耳,乃营木剌兰山,谍虚实”。
当在今蒙古国南之南戈壁省境。《新唐书·王忠嗣传》:天宝元年(742),“突厥新有难,忠嗣进军碛口经略之。乌苏米施可汗请降,忠嗣以其方強,特文降耳,乃营木剌兰山,谍虚实”。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右翼左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那腊苏台敖若斯东。
又作劳乌错。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十里处。藏语意为小神。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为门隅三十二错、定 (错、定是当地的一级行政区划) 之一。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1947年由迁安县析置,属河北省。治所即今河北迁西县。在河北省东部。属唐山市。面积 1439 平方千米。人口35.9万。辖9镇、8乡。县人民政府驻兴城镇。原为迁安县地,1946年析其西部设县,故名迁西
①在今山西应县西北。《水经·㶟水注》:“㶟水又东北径白狼堆南,魏烈祖道武皇帝于是遇白狼之瑞,故斯阜纳称焉。”②即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西南六十里大阳山。《三国志
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属熙州。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北三十里庆坪乡。金改为庆平镇。
在今河北沧县东北。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攻沧州自此入。《方舆纪要》卷13沧州:灶儿坡在“县东北百里。居民于此煮盐为业,因名”。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北。《读史方舆纪要》:“居民于此煮盐为业,因名。”明建
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单子伐东圉”。即此。古邑名。春秋周畿内邑。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王子朝之乱,单氏“伐东圉”,
在今西藏类乌齐县北,为藏北三十九族中之二族。清《西藏图考》卷5:上多尔树、下多尔树族“百长一员,住牧年绒地方”。位居类乌齐之北者为上多尔树族,西北者为下多尔树族。
①南朝梁置,治汴城(即下蔡县,在今安徽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台县地。北魏后废。②北周建德五年(576)改梁州置,治所在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以城临汴水故名。隋大业三年(607)废。义宁元年(61
在今江西兴国县东。《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兴国县:长信泷在“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之水入县界者皆汇于此。狂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 以深不可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