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洋特种区
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置,属福建省。治所在柘洋 (今福建柘荣县)。1945年改置柘荣县。
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上西区置(县级),治柘洋(今福建柘荣县双城镇)。该地古时多柘树,明、清时曾设柘洋巡检司,故名。1945年改设柘荣县。
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置,属福建省。治所在柘洋 (今福建柘荣县)。1945年改置柘荣县。
1938年析霞浦县北部上西区置(县级),治柘洋(今福建柘荣县双城镇)。该地古时多柘树,明、清时曾设柘洋巡检司,故名。1945年改设柘荣县。
明改阿剌站置,在今吉林敦化市北。明《辽东志》卷9:纳丹府东北陆路有“阿速纳合”站。清改额穆和索站。
在今广东南澳县 (南澳岛) 北海湾。《明史·俞大猷传》: 嘉靖四十二年 (1563),“福建总兵官戚继光袭 (吴) 平,平遁保南澳”。
一名黑阳河。即海道。在今河北昌黎县南。自今河北天津市东海岸北经昌黎县至山海关。《明史·地理志》 昌黎县: “黑阳河,自天津达县之海道也。” 《方舆纪要》 卷17昌黎县 “溟海” 条下:“ 《志》 云,
又名三台山。在今安徽萧县城北。《明一统志》卷18徐州:三仙台山“在萧县(旧治)南二里。岩上镌三仙台三字”。
又称榆关。隋开皇三年 (583) 置,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隋末废。唐贞观十三年 (639) 复置,后又废。即“榆关(1)”。
在今河南灵宝市北二十二里稠桑村西一里。《新唐书·李密传》: “高祖诏密以本兵就黎阳招抚故部曲,经略东都,伯当以左武卫将军为密副。驰驲东至稠桑驿。”又作桑田驿。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黄河南岸。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筑,在今新疆精河县西二里。四十八年(1783)改建新城,即今精河县。光绪十四年(1888)置精河厅于此。1913年改置精河县。清乾隆间筑,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光绪十四
①唐贞观十三年(639)置,属洮州。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城附近。后废。《元和志》卷39临潭县:“安西府,在县东四十里。周明帝武成元年,行军总管博陵公贺兰祥讨吐谷浑,筑此城以保据西土,后因置博陵郡。隋又为
明置,即今辽宁瓦房店市西北五十寨。明《寰宇通志》卷77:五十寨“在(盖州卫)城南百一十里”。
①地区名。指长江上、中游。《资治通鉴》:隋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江都,将士思归劫之,“帝曰:‘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未至。’”胡注:夏口以上为上江。②水名。指太湖尾闾之一东江。《史记·夏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