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汝城县

汝城县

东晋升平二年(358)分晋宁县置,属桂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汝城县南十五里城郭村。南朝陈改为卢阳县。唐天宝元年(724)改义昌县,五代唐改郴义县,北宋改桂阳县。1913年复名汝城县,后属湖南衡阳道。治所即今汝城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南部,与广东省、江西省交界。属郴州市。面积2 424平方千米。人口35.7万。辖8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为郴县地。东汉为汉宁县地。三国吴为阳安县地。西晋为晋宁县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分晋宁县置汝城县,治今县城南7.5千米城郭村,属桂阳郡。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改为卢阳县,为卢阳郡治,郡、县同治于今城郭村。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义昌县,治所迁今县城南2.5千米城头寨,属桂阳郡。乾元初属郴州。五代楚改名郴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名桂阳县,三年迁治今城关镇。元属郴州路。明属郴州。清属郴州直隶州。1913年复名汝城县。1914年属衡阳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郴县专区,1951年属郴州专区,1952年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复属郴县专区。1959年与桂东县合并置汝桂县。1960年属郴州专区。1961年恢复汝城县。1968年属郴州地区,1994年属郴州市。地处南岭山地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为省用材林基地之一。林产以松、杉、油茶、楠竹为主,并产有油茶、油桐、松脂、棕片、竹笋、香菇等。农产有稻、甘薯、玉米、油菜籽。矿产有煤、铁、钨、钼、铜、锌、石灰石等。工业有水泥、农机、棉织、造纸、酿酒、石灰石及藤木制品等厂。有106国道和汝嘉、汝崇等干线公路。名胜古迹有上古寨、连珠岩、文塔和汝城县故城遗址。纪念地有湘南暴动策划地储能学校(今城关中学)。


猜你喜欢

  • 都江水

    ①指古郫江。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都江水在府西四里。一名粉水,以水作粉鲜洁于他处。”②指今四川岷江及都江堰市西都江堰分水鱼咀之北江 (内江)。《舆地纪胜》 卷151永康军:

  • 白荆山

    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二十二里。《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板石山”条下:“《志》云,县西南二十二里有白荆山,与县南二十里之阇黎山对峙,县境之水多经其下。”

  • 观音坨山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观音坨山“在县(今城关镇)北四十里。孤峰插天,盘亘千仞,上可容千余人,中有清泉飞瀑,绕流而下”。

  • 鼓楼滩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岷江中。《明史·地理志》 彭山县: “东北滨大江,内江自双流县流入焉,即牧马川也,合流而南,亦曰武阳江,江中有鼓楼滩。”

  • 侍王府

    清咸丰十一年 (1861) 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克金华府后建,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东部酒坊巷。系现存规模最大之太平天国遗址。

  • 中路右翼左末旗

    即赛音诺颜部右翼左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特沃勒吉东南。

  • 三魁山

    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三魁镇。《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三魁山在“县南六十里。有东山、西章、中龟三峰,谓之三魁”。

  • 南秦州

    十六国前秦建元七年 (371) 平仇池氐杨氏置,治仇池 (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后秦建初四年 (389) 地复入杨氏,遂废。北魏太平真君七年 (446) 置仇池镇。正始初复为南秦州。辖境相当今甘肃

  • 湖南省

    清康熙三年 (1664) 由湖广省分为左右两布政使司,六年 (1667) 右司改为湖南省。省会在长沙府 (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1913年废长沙府,长沙县为湖南省会。1933年由长沙县析

  • 北随郡

    南朝梁改北随安左郡置,治所在顺义县(今湖北随州市北八十里)。西魏改为南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