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滍阳县

滍阳县

西魏置,属鲁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鲁州。贞观九年 (635) 废。


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河南省宝丰县东南滍阳镇。北周属武山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鲁州。贞观元年(627年)废。


猜你喜欢

  • 法岩

    即今贵州兴义市西南鲁布革镇。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 卷2兴义府: “捧鲊营溯红水江而西,直抵黄泥河为界。其间歪染、养马、白云、法岩诸寨,皆系昔日顽苗恃险负隅之处。”

  • 珠湖

    有南北二湖。南珠湖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南,北珠湖在波阳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珠湖 “在府城西南。余干县境之水皆会流于此。又乐平、浮梁之水亦皆来会,绕郡城,由饶河口入鄱阳湖。《志》 云

  • 杭家集

    即今江苏邗江县东南杭集镇。民国 《江都县续志》 卷1: 杭家集 “在县城直东十里甸之东南,廖家沟与石洋沟合流之东岸,距城陆路二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 泗城山

    即四城山。在今福建霞浦县西南五十五里。

  • 刘岭

    即今陕西商州市南五十里流岭。《方舆纪要》卷54商州:刘岭“甚危峻, 有万木森罗其上。宋高宗割商、秦之半畀金人,以刘岭为界。即此”。

  • 栗洲

    即烈洲。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烈山下。宋《景定建康志》 卷19: 烈洲,“伏滔 《北征赋》 亦谓之栗洲,上有小山,其形似栗,因名之”。

  • 沭阳县

    北周建德七年 (578) 改怀文县置,为沭阳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沭阳县。《元和志》 卷11海州: 沭阳县 “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隋属东海郡。唐属海州。明属淮安府。清雍正二年 (1724)改属海州。民

  • 卢北郡

    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曲水县(今甘肃文县西白龙江南岸)。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文县,四川省松潘、平武等县地。后废。

  • 卫拉特

    即厄鲁特。明末清初,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等部总称。游牧于今新疆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北地区。

  • 芦子城

    在今上海市旧城区西北十里,吴淞江滨。因地处当时吴淞江下游南北往来的重要渡口芦子渡旁,故名。宋以后被附会为沪渎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