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鬼门关

鬼门关

①在今山西浮山县北。《方舆纪要》 卷41浮山县: 鬼门关 “在县北,出绛州之间道”。

②即今广西北流市西十五里,与玉林市交界处之天门关。《旧唐书·地理志》 北流县: “南三十里有两石相对,其间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 ‘鬼门关,十人九不还。’”唐宰相李德裕贬崖州经此关,因赋诗: “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③即石门关。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方舆胜览》卷57夔州: 鬼门关 “在奉节县东北三十里”。黄庭坚 《山谷集》 卷5 《竹枝词》: “浮云 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九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


又称桂门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西。界于北流和玉林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诸州及交趾的交通要冲,因“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曰:鬼门关,十人九不还。”(《旧唐书·地理志》)故名。唐李德裕《贬崖州》诗:“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天门关。


猜你喜欢

  • 铎辰

    春秋赤狄地,后入晋国。在今山西长治市境。《左传》: 宣公十六年 (前593) 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古国名。春秋时赤狄建,在今山西省长治市东南。后为晋所灭。《左传》宣公十六年(前5

  • 和桥镇

    即今江苏宜兴市北和桥镇。商业殷盛,俗有 “小小宜兴城,不及和桥镇” 之谚。清有县丞驻此。在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武宜运河两岸。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和桥,人口1.6万。古称鹅州,南朝宋

  • 十二径

    在今广东恩平市西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十二径“在县西南。又西南为白石径, 皆通阳江、阳春,盗贼出没之处”。

  • 东流镇

    在今江苏江宁县东北东流村。宋《景定建康志》卷16:东流市“市有桥曰东流,以水流自东,因名之。在上元县宣义乡,去城四十里”。(1)镇名。在安徽省东至县西部、尧渡河汇入长江处。面积105.6平方千米。人口

  • 昌都宗

    一作察木多。即今西藏昌都县。清乾隆《西藏志·疆圉》 称: “工布江达、拉里、说板多、洛隆宗、昌都皆为要隘。1960年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昌都镇。1960年与

  • 东方镇

    即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东方镇。1952年于此置东方县。1959年迁治八所镇。在浙江省缙云县北部,邻永康市。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2.4万。镇人民政府驻胪膛,人口 4330。以境内东方畈得名。解放

  • 平坝堡

    明置,属越巂卫。在今四川甘洛县西北坪坝乡。清于此置平坝汛。

  • 龟头山

    ①又名龟山。一名小陇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五里,巢湖北岸。《方舆纪要》卷26巢县“高林山”条下:“《志》云:县西北十五里有龟头山,山形如龟,俯瞰湖滨。《城冢记》:山一名小陇山。昔尝置黄沙城于此,为戍

  • 双泉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舆地纪胜》卷124琼州:双泉“昔东坡寓东坡台及双泉,亦久后绍兴间李光琼州安置居双泉,九年再贬昌化军,有诗曰:曾是双泉旧主人。盖双泉有两井,相去咫尺,而味异,号双井”。

  • 灵仙山

    在今河北蔚县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4蔚州“倒刺山”条下:“又有三奇石,俨如三仙,因名灵仙山,五代唐(按,应为晋)以此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