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1、军队编制单位名,一营即一部,其长官称校尉。《后汉书·百官一·将军》:“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营置三老、从事各一人。”后世多沿置,所辖人数不一。

2、兵种单位名。《后汉书·百官四》:“北军中候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监五营。”五营即屯骑营、越骑营、步兵营、长水营、射声营。其长官皆称校尉。后世以兵种名营的更多,尤其是明清。


军事编制单位。(1)清代八旗兵以营为编制单位,如亲军营、骁骑营、前锋营、步军营等。(2)清代绿营兵制,以营为标,协以下的一级编制单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参见“绿营兵”。(3) 清代的湘军,以营为其编制单位,其下有哨。(4) 民国时期营是团以下的一级军事编制单位,其下辖有连。

猜你喜欢

  • 大长秋卿

    官名。即“大长秋”。十六国后燕、北魏亦称“大长秋卿”。参见“大长秋” 。

  • 玺诏

    官制用语。即加盖皇帝玉玺的诏书。

  • 监察黎阳谒者

    官名,掌监黎阳营。光武以幽、并二州兵定天下,故于黎阳立营。兵骑千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 石库令

    官名。西汉属将作大匠,有丞。东汉省。官名,汉置,属将作大匠(又名将作少府),掌建筑用石的保管等,有丞。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左选郎

    三国蜀所置尚书郎官名。亦作左选部郎。与右选郎、吏部郎同掌官吏铨选。见《三国志·邓芝传》。官名,也称左选部郎,三国蜀置尚书左右选部郎,与吏部郎共掌铨选。《三国志·蜀书·邓芝传》:“子良,袭爵,景耀中为尚

  • 枢密院承旨司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初因之。设枢密院都承旨、副都承旨为正、副长官,设副承旨分领诸房公事。掌传达皇帝命令,管理枢密院内部事务。皇帝于崇政殿阅试禁军武艺或接见外国使臣时,都承旨、副都承旨侍立于侧,随事陈奏

  • 战区司令长官

    官名。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曾将作战的地区分为若干战区,每一战区均设有正副司令长官,在有关作战事项可以对区内省政府下命令。战区的范围广狭不同,其区域常包括数省。战区正副司令长官一度是由战区中的省政府

  • 魏晋南北朝时期羌、胡等少数民族的首领的称号。《魏书·太宗记》: “(泰常五年420)夏四月,河西屠各帅黄大虎,羌酋不蒙娥等遣使内附。”部族之长。晋左太冲(思)《吴都赋》:“儋耳黑齿之酋,金邻象郡之渠。

  • 帮办

    官名。清朝官署或办事机构之职官。一般为总办之副职,即帮助办理各项事务之意。其品秩视机构而异。如帮总办、帮提调等。清代后期中央或地方临时机构中主管官的副职,其资格略次于会办的,称为帮办。北洋政府沿置,设

  • 军政分府

    辛亥革命时非省会地区所设的军政机构。军政分府掌管一个地区的军事和民事,其设置地点,多系清代道治或府治地方。这些军政分府(个别地方迳称军政府),有的依省军政府例亦设都督或并设副都督,有的则用军政长、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