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
隋开皇九年(589)置松州,寻改澧州。以澧水得名。治澧阳县(今澧县)。辖境相当今湖南澧水流域(溇水上游除外)。大业初改为澧阳郡。唐初复为澧州。天宝、至德间又曾改为澧阳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府,明洪武九年(1376)又降为州,省澧阳县入州。属常德府。三十年改属岳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升为直隶州。属湖南省。乾隆以后,今桑植县分属永顺府,辖区缩小。1913年改本州为县。南宋初钟相、杨么起义,曾以此州为根据地。
隋开皇九年(589)置松州,寻改澧州。以澧水得名。治澧阳县(今澧县)。辖境相当今湖南澧水流域(溇水上游除外)。大业初改为澧阳郡。唐初复为澧州。天宝、至德间又曾改为澧阳郡。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为府,明洪武九年(1376)又降为州,省澧阳县入州。属常德府。三十年改属岳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升为直隶州。属湖南省。乾隆以后,今桑植县分属永顺府,辖区缩小。1913年改本州为县。南宋初钟相、杨么起义,曾以此州为根据地。
?—245三国时吴郡乌程(今浙江湖州南)人,字孔休。初为县小吏,吴将军孙河拔为将军长史。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后为昭义中郎将。嘉禾五年(236),与镇南将军吕岱率军镇压庐陵民李桓等之乱。迁太子太傅
又称册立礼。册立皇后的典礼。清制册立皇后,先期行纳采、大征礼。届日,设节案于太和殿中,皇帝亲阅册、宝。再命正、副使持节依仪将册、宝授皇后。礼毕,帝率群臣至皇太后宫行礼。翌日,皇后至皇太后及皇帝前行礼。
汉、魏、晋、南北朝舞蹈。或称公莫舞。舞者着裙襦大袖、碧纱轻衣,手执长巾,随歌起舞,大多用于宴享。因舞者体态轻盈,长巾飘展,颇有柔情风致,故晋时改称“巾舞”(见《晋书·乐志》)。隋代将巾舞和鞞舞、拂舞、
元代郭守敬等发起并组织的大规模全国天文测量。至元十六年(1279)至十七年进行。东至朝鲜半岛,西抵川滇与河西走廊,南至南中国海,北至西伯利亚,南北长一万多里,东西横跨五千里之遥。时郭守敬分派十四名监候
书名。清沈家本撰。十二卷。是沈氏文史著述的合集。其内容为论说、考据、序、跋、墓表、传、诗等。在史学方面有《岳忠武恢复论》、《曲端论》、《元祐党籍碑人名次序辨》、《苏松嘉湖浮粮考》、《汉豫章郡名考》、《
节即符节,钺是专用于帝王仪仗的斧状兵器。两者都是象征帝王权威的信符。假节钺为东汉末、三国时期帝王特赐权位极重大臣的一种待遇。受此号者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董卓、曹操皆受此号。三国时魏、蜀皆
历(曆)元代中叶发生在云南的变乱事件。为泰定帝死后,两京争位战争的余波,由拥护上都一派的诸王秃坚等人所发动。天历二年(1329)三月,诸王秃坚等逐云南行省丞相也儿吉尼,至顺元年(1330)正月,复与万
书名。唐法藏著。一卷。为答武则天问而编写的关于华严宗教义之辅助教材。初述“缘起”,次论“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后说“涅槃”。因以武氏殿前之金师子为例,讲述“理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置。治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同年废梅州来属。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市和汕头市及其所辖县(兴宁、五华二市、县除外)。属广东。清雍正十一年(1733)割今梅州市及梅县、平远、蕉
西汉置。治今河南临颍县东。属汝南郡。西晋废。隋大业初改陶城县复置,唐贞观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