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
①战国韩哀侯二年(前375)灭郑,并其国,韩因徙都郑(今河南新郑),故韩王亦称郑王。②辽代封爵。耶律隆祐、萧惠、萧虚烈、萧革、耶律淳等先后受封。③金代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刘筈、完颜永功、完颜永蹈等先后受封。天兴二年(1233),崔立政变,自号郑王。④明藩王封爵。明仁宗次子朱瞻竣受封,其后子孙承袭,至明亡。
①战国韩哀侯二年(前375)灭郑,并其国,韩因徙都郑(今河南新郑),故韩王亦称郑王。②辽代封爵。耶律隆祐、萧惠、萧虚烈、萧革、耶律淳等先后受封。③金代封爵。次国一字王号。刘筈、完颜永功、完颜永蹈等先后受封。天兴二年(1233),崔立政变,自号郑王。④明藩王封爵。明仁宗次子朱瞻竣受封,其后子孙承袭,至明亡。
多管火器。明始用。有铳管五个,各长一尺五寸,重五斤。底至火门一寸,每铳各有照星。五铳为一束。后安柄,柄上总一照门。铳装柄上可以旋转,火绳夹于一铜管内,置于铳柄前,夹火绳处恰对火门,放时以手托铜管点放。
1255或1256—1330元江西上饶人,字立大,世称静明先生。幼习儒学,尝有授之金丹术者,不信。后得陆象山书,喜谓“足以致吾知,足以力吾行”。于是尽读陆氏及其门人所著,尊从陆学。时朱学已定为科场程式
即“江西行省”。
即“闽嗣王”。
一作元默。明静海(今属天津)人,字中象。万历进士。授怀庆府推官,擢吏科给事中。天启时因不附魏忠贤遭劾罢官。崇祯初复官,崇祯六年(1633)任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八年以凤阳失守罪被逮,久之释归。
金天会八年(1130)改应天府置。属南京路。治宋城县(今河南商丘县南,后改名睢阳县。明改名商丘县,并移今治)。辖境相当今河南商丘、虞城、夏邑、宁陵和山东曹县等市、县地。元辖境扩大,有今河南商丘、宁陵、
书名。明刘基(封诚意伯)撰。二十卷。凡御书、诰诏等一卷,《郁离子》三卷,文四卷,赋、骚一卷,古乐府一卷,诗八卷,《春秋明经》二卷。明隆庆间括苍刊本较为完备。今有影印本。
书名。清史馆撰。十四卷。光绪三年(1877)编撰。关于同治年间军事、财政、外交、文武大臣的任免、官制营制的移改、黄河的治理、左宗棠之奏设闽厂造船等,均有所记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有清末钞本。
吏职名。隋唐太常寺诸陵署及殿中省尚辇局皆置。唐尚辇局共置四十二人,凡七辇,每辇六人。
晋京兆(治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字伯春。少孤贫,为人牧羊,路过小学,必歔欷流涕。有暇,即折蒲学写字。同郡许子章闻而嘉之,给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初为太守主簿,累迁并州督护。为政清约,成都王颖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