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统彝文

传统彝文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旧称“罗罗文”,史称爨文、韪书等。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有相近之处,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于唐,而集大成于明。流传至今的彝字,各地多少不一,以云南最多,约有1万多个。各地书写格式也不尽相同。彝文造字,类似汉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等法,以象形字为最多,会意字居次。彝文文献最早见于明代钟铭、石刻。贵州大方发现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石刻,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再晚有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1546)年。现存彝文字数最多的石刻当数贵州省大方县《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1922个字,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文献主要是经书,大部分为手抄本,刻本较少见。经书内容以宗教为最多,也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的典籍。大体可分为祭经、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等9类。建国前,彝文除用于宗教祭祀外,民间用传统彝文写信、记账、记录民间故事、家谱也较普遍。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彝区用彝文编写民歌,宣传党的政策,用彝文传递情报等。建国后,彝族社会使用彝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有用彝文刻写碑文、路牌、印章等,也有用来写信、记帐和用于日常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学习彝文、整理彝文典籍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大批彝文古籍文献经过整理、注释、研究,重新与读者见面,北京、四川、云南、贵州都建立了彝族古籍整理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彝文典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存传统彝文的经书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彝语方言分歧很大,代音的文字因地各异,因此,解读非常困难。为使彝文更好地为彝区服务,1975年四川省率先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凉山规范彝文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 巩宁城

    古城名。亦称满城。位于迪化旧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6里(一说30里或8里)。旧有准噶尔旧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一说三十七年)建,周10余里。分置四门:东承曦、西宜穑、南轨同、北枢正。乌鲁木齐都

  • 施乞叉难陀

    见“实叉难陀”(1535页)。

  • 乾隆帝

    即“弘历”(643页)。

  • 兀勒部

    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居住在阿里门河(今乌苏里江下游一段)流域。穆宗完颜盈歌时(1094—1103年在位),该部25寨遭到※直攧里部辞勒罕、辙孛得兄弟所部掠夺。完颜阿骨打(太祖)遣婆卢火讨平之。

  • 完颜部

    见“王甲部”(206页)。

  • 卑禾羌海

    青海湖别称。魏晋时卑禾(番和)羌从河西走廊进入青海湖周围放牧,故改汉鲜水(仙海)称之。

  • 西格登

    氏族名。近代鄂温克族住地辉素木一带牧区仍残存的氏族之一。居今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布特哈旗、讷河等县的鄂温克人,17世纪初已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在八旗封建

  • 塞蓝

    见“白水城”(599页)。

  • 移剌众家奴

    金大臣。又作移剌中哥。契丹族。移剌(耶律)氏。积战功,累官河间路招抚使,遥授开州刺史,权元帅右都监,赐姓完颜氏。兴定四年(1220),封河间公,辖献、蠡、安、深等州及河间、肃宁、安平、武强、饶阳、六家

  • 丹玛茨成嘉措

    1587—?明末清初青海地区高僧。藏族。系甘禅寺之修建者。四世班禅大弟子之一。出生于哈勒兹地方。在佑宁寺以戒行谨严著称。师事嘉赛活佛,学习《集类学》等。赴卫地叩谒四世达赖云丹嘉措,拜郭芒扎仓之贡如·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