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遗址
西藏古人类遗址。地在西藏昌都卡若地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卡若”藏文作“kharo”,在11世纪的《德乌佛教史》中已记其名,为“四如”建置中的地名之一。1978年开始发掘,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代表西藏东部的远古文化。文物有房屋及石、陶、骨等器物,谷粒及兽骨亦多有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定居,从事农业,兼营饲养业。经考证,器物品类造型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
西藏古人类遗址。地在西藏昌都卡若地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卡若”藏文作“kharo”,在11世纪的《德乌佛教史》中已记其名,为“四如”建置中的地名之一。1978年开始发掘,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代表西藏东部的远古文化。文物有房屋及石、陶、骨等器物,谷粒及兽骨亦多有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定居,从事农业,兼营饲养业。经考证,器物品类造型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
1763—1819蒙古佛教(喇嘛教)僧人。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伊拉古克散呼图克图五世。四世罗布桑雅拉姆彼尔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圆寂,经寻访被确认为转世灵童,迎入寺内坐床是为五世。五十八年(1793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拉拉卫,并将刺山卫作拉拉山卫。
元代蒙古族人民反抗活动之一。至正七年(1347)九月,蒙古八邻部内哈剌那海、秃鲁和伯因不堪忍受蒙古封建主的压榨和奴役,率领本部蒙古牧民发动起义,截断岭北驿道,阻滞了驿站运输和使臣往来,后被镇压。
见“升得”(362页)。
见“糺” (1276页)。
507—546西魏大臣。本名道德。中山(今河北定县)人。一说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北魏蔚州刺史刘祐连孙,镇远将军、领民酋长刘持真(一作特真)子。少倜傥,有计略。普泰初(531),以都督从贺拔岳西征。后拜
见“马黑麻·柯尔克孜”(186页)。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翁金河源,东至察罕库图勒,接本部右翼左末旗;西至额鲁克台,接赛音诺颜旗界;南至阿哈尔山,接军台及土谢图汗部左翼后旗;北至鄂波尔呼吉尔图,接赛音诺颜旗界。有佐领4。会盟于齐齐尔里
匈奴语音译。汉代匈奴单于之妻的尊号。又译“焉提”、“阏支”。《史记·匈奴列传》司马贞索稳称:“匈奴皇后号也”。又引习凿齿致燕王书云:“匈奴名妻作‘阏支’,言其可爱如烟肢也。”王昭君出塞后,被封为“宁胡
见“乌巴繖察青台吉”(3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