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尔扈特蒙古东返

土尔扈特蒙古东返

民族迁徙事件。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1771、1、5),居住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土尔扈特部人民,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侵略与压迫,在渥巴锡汗率领下东归祖国。随从东徙者有33361户,168000余人。自原驻地阿斯特拉罕(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起行,冲破沙皇俄国围追堵截,于乌拉尔高原南部渡乌拉尔河、恩巴河、伊尔吉兹河、图尔盖河、帖萨克河,折而南向,经巴尔喀什湖西南戈壁进入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历尽艰难险阻,于三十六年(1771)五月二十六日,到达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往迎接的清军侍卫普济保等相遇。六月末,全部到达伊犁沙喇伯勒(今伊塞克湖北)界,行程万余里,历时八阅月。损失人户数达半数以上。仅存15793户,66000余人。清朝政府令伊犁将军伊勒图、参赞大臣舒赫德悉心抚谕安置。并从内地及新疆各地调集牛羊马驼20余万只、茶2万余封、仓粮4.1万余石、羊裘5.1万余件、布6.1万余疋、棉花5.9万余斤、毡房400余帐、白银20万两救助。渥巴锡率台吉等数十人至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受到隆重接待。渥巴锡被封为卓里克图汗,余大小首领分别授郡王、贝勒、贝子、公、台吉有差。置其众驻牧于伊犁、喀喇沙尔、科布多等地,各置盟旗设札萨克:曰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盟、青色特启勒图新土尔扈特盟、和硕特巴启色特启勒图盟。在渥巴锡等返归后次年春,原居伏尔加河北岸部分土尔扈特人,渥巴锡叔父年达克,策伯克多尔济叔父阿萨尔虎等也接踵回归。清朝政府按其亲属关系也进行妥善安置,使骨肉团聚。

猜你喜欢

  • 乳茶

    参见“熬茶拜唐阿”(2419页)。

  • 赵朵只木

    一作赵尕尔。土族第一代赵土司。甘肃岷州(治今甘肃岷县)人。族别待定。元招藏万户。明洪武三年(1370),归附明朝,以功授百户。曾辖有“土舍”、“土民”300余户、男女1000余人。居地在今乐都县胜番沟

  • 处木昆律部

    西突厥东厢(左厢)※五咄陆之一。一作触木昆。居碎叶川(今楚河)东,设啜统辖,称处木昆律啜。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西走,据有乙毗咄陆可汗故地后,遂归附贺鲁。显庆元年(656),随阿史那贺鲁(泥

  • 托克托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部、黄河北岸、大黑河上游。秦、汉时云中郡地。明为东胜左卫,嘉靖中(1522—1566)入蒙古西土默特,台吉脱脱驻牧于此,建脱脱城,亦称托克托城。清乾隆元年(1736

  • 寿福总管府

    元朝官署名。为※太禧宗禋院所属四总管府之一。武宗至大四年(1311),因建大圣寿万安寺,置万安规运提点所。仁宗延祐二年(1315),升都总管府,又升寿福院。文宗天历元年(1328),改为寿福总管府,秩

  • 渤海国志长编

    书名。金毓黻(1887—1962,字静庵,号千华山民)著。书成于甲戌年(1934),凡20卷。有千华山馆、1977年汉城太学社和台北文海出版社本。卷1与卷2为《总略》,卷1为元以前汉文献中渤海史料摘编

  • 秃巴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唐代称都波。其居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与乞儿吉思、撼合纳等部相邻。以狩猎经济为主,冬季“跨木马逐猎”。成吉思汗二年(1207),为术

  • 西域旧闻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

  • 哈拉吉

    伊斯兰教世界征收的一种赋税。又译哈拉哲。原指费用开支等。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占据南疆时,被改为数额为10%的固定捐税。但在实际征收中有时高达12%。清军收复南疆后被废除。

  • 海伦府

    地区名。位于今黑龙江省中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升置,治所即今黑龙江海伦县。辖域东界兴东道,南接绥化府余庆县,西邻龙江府,北连讷河厅。府境沿革与※呼兰、※绥化2府略同。光绪二十四年(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