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

书名。旧题南宋叶隆礼撰。纪传体辽代史,凡27卷。书成于南宋末至元初。隆礼号渔林,嘉兴人。淳祐七年(1247)进士,由建康通判历官秘书丞。据书首进书表,书在淳熙七年(1180)上进,这与作者经历和书的内容不符,进书表应为伪作。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考证,此书为元中叶人撰,假托隆礼之名。内容凡帝纪12卷,列传7卷,晋降表、宋、辽誓书和议书1卷,南北朝及诸国馈贡礼物清单1卷,杂载、地理1卷,族姓、风俗及典章制度1卷,行程录及诸杂记4卷。卷首还有《契丹世系之图》、《契丹地理之图》、《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为《辽史》外仅存的记辽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记事多抄录《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新五代史》、《松漠记闻》及现已佚失的《燕北杂记》、《辽庭须知》、《使辽图钞》、《北辽遗事》、《契丹疆宇图》、《契丹事迹》等书原文,分条编排而成。由于成书比《辽史》早,参照了一些已佚史书,故对某些史实的记载有的较《辽史》详确,可补证《辽史》缺误,便于考证《辽史》资料来源等。但因其仅据宋人著作又未能统取之,于契丹著述更未参及,故本末不全,体例不统一,亦有剪裁不当、大段文字重复、记载不确等缺点。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嘉庆二年(1797)席世臣校刻的扫叶山房本,最通用的是贾敬颜、林荣贵点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

猜你喜欢

  • 打牲部落

    清代对大小兴安岭一带索伦(今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赫哲等渔猎民族的总称。由“布特哈”(满语,汉意“虞猎”或“打牲”)引申而来。康熙年间(1662—1722),清政府在嫩江流域设置布特哈总管衙

  • 通安州

    古州名。治所在今丽江县城东。南诏时称“三赕”。《元史·地理志》通安州:“治在丽江之东,雪山之下。昔名三赕,仆繲蛮所居。其后么些蛮叶古乍(年)夺而有之,世隶大理”。“三赕即三探览、桑川、神川(皆丽江县境

  • 萨吉尔迪汗

    达斡尔人传说中的英雄。所处时代说法不一,一说为唐朝,一说为清初。相传为达斡尔人首领,英勇善战,几经迁徙,先自黑龙江北岸迁至南岸,后由黑龙江上游渡江西去,其后裔为今天达斡尔族的先人。

  • 拉珈语

    自称“拉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有9000人。拉珈语内部比较一致,可以不划分方言、土语,其语言特点,语音:声母分单

  • 格节

    彝语音译。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一个等级。又称“癸伙”、“给伙”,汉称“官百姓”或“白彝”。隶属于土司、土目。有权占有财产,可以在土司、土目管辖范围内自由迁徙。耕种的土地,名义上归土司、

  • 卓哩克图诺延

    见“扯力克”(1054页)。

  • 永丰王

    元朝封爵。一作永丰郡王。为诸王第三等级封号之一,授驼纽金印。皇庆元年(1312),弘吉剌部主德薛禅后裔丑汉驸马受封。

  • 路弼

    哈尼族他称。乾隆四十年(1775)胡蔚校订《南诏野史·窝泥》条:“有和泥、斡泥、哈尼、路弼等名”。居今云南元阳县境。

  • 色布腾巴尔珠尔

    清代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译色布腾巴勒珠尔。绰罗斯氏。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乳母之父晖特和硕齐狩猎巴里坤,被哈密伯克额贝都拉长子郭帕伯克俘虏,献于清。后获宥,授一等侍卫。

  • 吃宁贯

    “宁贯”,景颇语,意为“野兽的腿”。解放前云南景颇族地区的山官利用政治特权对群众敲榨的一种方式。规定凡在某一山官辖区内的百姓,每当猎获到野兽和杀牲祭鬼时,必须送给山官一条后腿,表示承认受山官的管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