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新红史

新红史

书名。全称《王统幻化之钥新红史》,又称《王统幻化之钥》。班钦·索南查巴(又称泽塘巴夏孜班钦·索南查巴,1478——1574年)撰。明嘉靖十七年(1538)成书。作者曾获格西学位,1524年起先后任哲蚌寺洛塞林、甘丹寺夏孜扎仓、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法台(住持),又曾任久穆隆、帕木、约纳、尼定及仁钦林等寺主管。德高望重,曾为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授戒取名。1552年卸任。其灵骨塔存哲蚌寺。一生著作有18种之多,以《班钦·索南查巴全集》传世,《新红史》系其著作之一,现仅存手抄影印本(意大利杜齐影印本及丹萨巴影印本)。全书分7个部分;印度王统、香跋拉王统、汉地历代帝王更迭史、蒙古王统、西夏王统、吐蕃王统、宋元明时期西藏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其中以藏族历史所占篇幅最多。本书史多于论,行文朴实,言简意赅。在史料上以所载宋元明西藏地方20个地方割据势力情况最为珍贵。元代西藏地方13万户的具体地理范围,亦以此书所载为较早且具体明确(此前《红史》及《青史》均未见载)。南宋少帝赵显在萨迦寺曾任总持事,也仅见于此书。有关帕主时期诸大臣情况亦均较以前诸史为详。此书编写方法对《西藏玉臣史》等后世史书有较大影响。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黄颢汉文译注本。国外有杜齐(意大利) 1971年英译本。

猜你喜欢

  • 明边墙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简称“明边墙”。共分三段,即辽西边墙、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

  • 袄儿都司

    见“鄂尔多斯万户”(2055页)。

  • 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

    唐末吐蕃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被叶尔巴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后,贵族大臣分别挟持其2子,常年争权混战,社会矛盾尖锐。咸通十年(869),奴隶及平民不堪奴隶主的世代残酷压迫

  • 因远罗必甸长官司

    明代哈尼族土司。归属元江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南诏、大理时的因远部和罗槃部置。因远在元江府治西,即因元坝;罗槃即元江坝。以土酋白文玉(史书未明族属,学者从地望和姓氏考证系哈尼族)为副长官。嘉庆

  • 十二人证婚宴

    甘肃北蒙古族婚俗。蒙古族婚嫁礼仪隆重,程序繁多,各地形成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肃北蒙古族定亲送彩礼后,男方照例要举行一次证婚宴,请歌手、祝词师、女方父母、兄弟、姊妹、主婚人等客人赴宴。一席12人,

  • 定州丁零

    丁零之一部。因居定州而得名。定州治卢奴县(今河北定县),即原中山郡所在,故又称中山丁零。与西山丁零(太行山以西)邻近,常相犄角,敌来则入山,敌退则复出,历为统治者难治之地。定州境内还有常山(治今河北元

  • 哈拜都拉·斡里汗

    见“爱毕勒达”(1899页)。

  • 忠孝安抚司

    元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始置于元初,治今湖北恩施县西南。至正十一年(1351),改称忠孝军民府。明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更为长官司,以田墨司为长官。不久复升安抚司。二十三年(1390)因反明被

  • 伯岳吾

    ①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伯牙兀惕、伯牙吾、伯要、巴牙兀、巴雅固特。马阿里黑后裔。马阿里黑原为蒙古乞颜氏世仆,后嗣繁衍,自成部落。有若干分支,其中主要有者台伯岳吾(居者台河流域)与客额儿

  • 临清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俗名北寺。在山东临清市西、卫河东岸先锋桥畔。始建于明初。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历经明清屡加修缮。今存大门、西南讲堂、北讲堂、望月楼、大殿(礼拜堂)、穿厅楼、沐浴室、后门等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