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服役婚

服役婚

亦称“服务婚”、“劳役婚”。男子替岳家服劳役以换取其女为妻的婚姻形式。始于母系氏族繁荣期。其时,对偶婚已演变为夫从妻居婚,妇女系农业生产主力和社会家庭的核心,男子在妻方须辛勤劳作,方能巩固其丈夫的地位,否则随时可能被驱逐。随着男子在农牧业中重要性的提高,妇女劳动价值的大大降低,男子在氏族和部落里逐渐取得支配地位后,而将女子娶回本氏族,并最终实行妻从夫居婚。中国古代曾盛行夫从妻居的服役婚。著名人物尧、舜之父,即为到妻方服役的赘婿。故尧“从母所居为姓”,舜母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少数民族中的乌桓、鲜卑、高句骊、室韦、西原蛮、女真等,男子婚前或婚后须为妻家服役半年至10余年之后,才能携妻儿离开岳家。20世纪40年代,我国有些民族仍程度不同地保留着服役婚残余。大体上有终生服役婚、限期服役婚(1—12年)、象征性服役婚(数天至数月)三类。前两类一般在婚前订有口头或书面契约。接受此类婚约的男子,多为家境贫穷者,被迫屈居女家,以劳役顶替娶妻的聘金。因而经济条件较好的男子,均不愿以此种方式娶妻。故永宁纳西族谓:“男子上门是去当俾子”(奴婢之意),东部蒙古族称之谓“雇佣女婿”。而象征性的服役婚,则系母系制的遗风。

猜你喜欢

  • 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

    清归化城土默特二旗之一。参见“归化城土默特右翼旗”(523页)。

  •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

    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南约40余里处,南邻高昌故城。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分别为二个相邻村落名称。阿斯塔那,维吾尔语意为“首府”,汉名“三堡”;哈拉和卓,汉名“二堡”。墓葬区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

  • 太平寺

    召庙名。又称锡伯家庙。位于今沈阳和平区站前街。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迁入盛京(今沈阳)的锡伯族人民集资兴建。原有房屋5间,并从北京虔请《大藏经》108八册。乾隆十七年(1752),由协领巴岱、佐

  • 莫洪?

    ?—990首次见于史籍的南丹州土官。今广西南丹人。壮族。北宋开宝七年(974),北宋刚刚统一岭南,即遣使要求内附,自称刺史。九年,复进贡于宋,求赐牌印,宋刻印予之,太平兴国五年(980),又贡银百两。

  • 风雨桥

    侗族特有的桥梁建筑形式。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多建在侗族村寨前后的河上。主要建于清末。呈长廊状,上覆瓦以避风雨,故名。一般长20—30米,宽3—4米,最长者达60—70米。为石墩木质结构,以大青石砌

  • 萧惠

    983—1056辽后族、重臣。字伯仁,一作贯宁,管宁。小字脱古思。契丹族。辽太祖淳钦皇后弟※萧阿古只五世孙,圣宗钦爱皇后※萧耨斤弟,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父。史载其性宽厚,自奉俭薄。初以后戚为国舅详稳。

  • 撒拉八工

    清代撒拉族地区名。又称撒拉内八工,与※撒拉“外五工”相对而言,指清乾隆以来位于黄河之南的循化(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地区。“工”,突厥语音译,指村镇、城堡等基层行政单位。乾隆四十六年(178

  • 赤古

    见“赤驹”(1011页)。

  • 无垢净光舍利塔

    俗称塔湾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辽宁沈阳皇姑区塔湾。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由沈州邑人李宏遂等发愿兴建。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通高近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嵌石条,上下边缘为莲瓣形

  • 瓦岱

    ?—1692清朝将领。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额亦都孙,参领敖德第三子。初任侍卫,署巴牙喇甲喇章京,从征湖广、云南有功,实授。康熙十三年(1674),以耿精忠叛应吴三桂,由福建掠江西,受命随安亲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