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贺兰山

贺兰山

亦称阿拉善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边境接界处,南北走向,呈新月形。南北长25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海拔2000—2500米。最高峰为达呼洛老峰,海拔3556米。西坡天然森林面积较大,坡度平缓;东坡峰峦陡立,巍然耸起,以银川平原之屏障,对阻挡西北寒流及腾格里沙漠东移起一定作用。山上森林覆盖,有大量煤层和猛、铁矿产及特产“贺兰石”。山间垭口(苏峪口、三关口等)为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先后属前凉、后凉、北凉、西夏。元属甘肃行省。明为额鲁特蒙古所据,其后裔于清康熙中(1662—1722)为避噶尔丹,归清,赐牧此山以西及龙头山以北之地。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

猜你喜欢

  • 虎夫耶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教派之一。又译“虎夫耶”、“胡夫耶”。系阿拉伯语,意为“隐藏”、“低念”,或称“低念派”。据说该派源于中亚的苏非派乃格什板顶耶,于康熙初年由一个被称为“阿印科”(维吾尔语“月儿泉”

  • 乌什

    即“倭赤”(1888页)。

  • 狼岑

    三国时越巂郡定筰县(四川盐源一带)摩娑夷首领。为牦牛道(四川泸定地区)白狼盘王之舅。“甚为蛮夷所信任”。蜀建兴三年(225),蜀相诸葛亮南征前,与越巂叟夷帅高定之(高定)及牦牛王结盟抗蜀。延熙年间(2

  • 当于居次

    匈奴※复株累若鞮单于与※王昭君所生次女。嫁与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生1子,后受封醯椟王。新朝王莽天凤五年(公元18年),醯椟王被匈奴单于遣至长安(今陕西西安)入侍汉。

  • 察罕丹津

    ?—1735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号岱青和硕齐。博尔济吉特氏。※固始汗曾孙。世居青海。康熙四十年(1701)率部附清,封多罗贝勒。嗣因拉藏汗杀第巴桑结嘉措,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错,别立意希嘉措为达赖

  • 贝子

    清爵位名。※“固山贝子”的省称。本为贝勒的复数,后与贝勒成为清代两个不同等级的爵号。清崇德元年(1636),※宗室中创制九等封爵,第四等即固山贝子。顺治十年(1653),宗室爵位增列为12等,其位次退

  • 申隔宗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相当于县。亦作僧格宗。藏语音译,意为“狮子堡”。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门隅中部的色拉山南麓。此与错那宗吸乌地同属一个宗。相传为错那宗宗本(县官)的薪俸地。本宗本由降喀宗宗

  • 跳盔甲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

  • 萨当汗

    纳西语音译,意为“丽江王”。明清时纳西族百姓对丽江木氏土司的称谓。明代木氏土司势力达到中甸、维西、德钦(阿敦子)以及四川的巴塘、里塘一带。倪蜕《滇云历年传》卷11:“(丽江土府)日渐强盛,于金沙江外,

  • 勘合

    旧时文书加盖印信,分为两半,当事双方各执一半,查验骑缝半印,作为凭证。明代有调军勘合、军籍勘合。清代官吏使用驿站马匹,须查验邮符,称勘合。又官府文簿,编立字号,由上官用关防盖半印,称勘文簿。明清对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