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太平县志

太平县志

十八卷。清庆霖修,戚学标纂。庆霖字旭亭,长白人。戚学标字鹤泉,原任河南涉县知县。《太平县志》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全书十八卷,十三志,为地舆、建置、赋役、学校、祠祀、军政、庶政、职官、选举、人物、古迹、艺文、杂志。凡六十四目。地舆占二卷,人物艺文各占三卷。此志考证明确,凡例篇目悉依戚学标志,略有变更,复增考异、补遗、附录诸目,以纠旧志之失,拾前志之遗。现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

①八卷。清张学都纂修。张学都字慢亭,顺天府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人。贡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任太平知县。按太平县志创修于明初,嘉靖四十五年(1566)知县罗潮,取旧志增订为十卷,万历十一年(1475)邑人王休复再为纂订。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何炜然重修,二十一年(1682)知县吴轸又重修。此编为张学都掌太平县时,重新整修,卷数未改,类目加严。稿成未刻而张离任,雍正二年(1724),知县刘崇元,又取其成稿,径题己名付梓。考其书全为学都纂修,惟卷二营建志增自制《御箴楼诗》一首。《太平县志》雍正三年(1725)刻本。此志以科第、封荫均入选举志中,都邑、古迹二目分隶世代志中,其体例甚特殊。此外,选材精审,繁简得当。如隋朝的王通、唐朝的王勃等此编不但于人物志中,搜罗详备,更于艺文志中,独仿史志专门记载乡贤著作,使人一目了然。此志堪称本邑各代之名著,甚为难得。②十六卷,首一卷。清李炳彦修,梁栖鸾纂。李炳彦字石圃,北平(今北京市)人。道光二年(1822)掌太平县,五年(1825)此志告成。全书十六卷首一卷,分十六门,分为:卷一舆地志,卷二建置志,卷三坊里志,卷四学校志,卷五秩祀志,卷六典礼志,卷七赋役志,卷八职官志,卷九武备志,卷十选举志,卷十一人物志,卷十二列女志,卷十三艺文志,卷十四古迹志,卷十五祥异志,卷十六杂记志。卷首有图考。此志取材甚丰,考叙详密。对旧志疏略而实关重要的事,此志均加补述。如卷一舆地志中附有气候一门,旧志全无记载。此志补叙详明,并附有小序,说明气候对于宰治临民如何重要,同时大量搜集民间俗语,借资证明。如秋后一伏,热死老牛。然卷十三艺文志中,仅录诗文,将旧志所载乡贤之著作,一一删去,概不收入,实为不该。③十四卷,首一卷。劳文庆、朱光绶修,娄道南纂。劳文庆,湖南善化县(今长沙)人。朱光绶,浙江吴兴县人。光绪初年,朱光绶掌太平县,适朝廷诏修通志,各州县编辑邑乘,以备采用。光绶刚采访完竣,开始编辑,时逢有檄调任。劳文庆继任后,重新续纂,至光绪八年(1882),始付梓印行。《太平县志》光绪八年(1882)刻本。此志纯为增续道光李炳彦志而作,与旧志体例基本相同。旧志分十六门,此志分十四门,其中将旧志卷三坊里志改为纪恩志;将旧志古迹志、祥异志并入杂记志中,子目基本承袭,出入甚少。然此书较旧志完美处,即在艺文志中,不仅收录诗文,而且尚有书目一小卷,保存了邑地的文献。

十卷首一卷,清杨汝偕纂修。杨汝偕,毕节人,进士,曾任太平县知县。太平县旧无志。清初程溥任县令后,始修成志乘一部。然其书不传。嘉庆中李恒嘉复事编纂。而书成又毁于兵燹。杨汝偕任县令后,则手辑兹编以续之。《太平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共十卷首一卷,分为三十四目,皆遵省颁修志之规矩。此志广搜博采,体例完备,所记实事求是,无所矜饰。惟其文笔平平,时显罗嗦。

猜你喜欢

  • 吴继疏集

    十二卷。明吴仁度(?-1625?)撰。吴仁度,字君重,江西金溪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著有《吴继疏集》。其集初刻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该本为其六世从孙吴廷相所重编。凡《

  • 灌园集

    二十卷。宋吕南公(1047-1086)撰。吕南公,字次儒,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宋史文苑传》称其“于书无所不读,于文不肯缀辑陈言。”熙宁中,王氏经义盛行,只有南公度不逐时好。他一试进士不中,即

  • 同治圣德千字文

    一卷,清程寿保(其生平未详)编。是编为歌颂清同治帝平定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的“战功”而作,系拆散梁周兴嗣《千字文》重新编次而成的四言歌诗。起句曰“皇帝御吉,敬天爱民,朝野中外,率土来宾”,篇末以“效嚬寻字

  • 龙虎山志

    十六卷。清娄近垣撰。娄近垣,龙虎山法官,上清宫四品提点,食三品俸,敕封妙正真人,兼光明殿住持。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80里仁福乡。原名云锦山,相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见龙虎,故

  • 古论元箸

    八卷。明傅振商编。傅振商字君雨,河南汝阳人。万历进士,选庶吉士,改御史。按畿南,累迁右副都御史,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崇祯时进兵部尚书。卒谥庄毅。撰著有《杜诗分类》、《四家诗选》、《古论元箸》、《缉玉录》

  • 三峰传稿

    一卷。清万应隆撰。应隆字道吉,泾县(今属安徽)人。崇祯举人,入清不仕。著有《三峰文集》。该书记明末周泰峙、金声、黄道周、万庚、杨廷枢、万曰吉、万寿祺等人,所记虽较《明史》简略,但颇多轶事,为《明史》所

  • 贾氏丛书甲集

    九种,二十二卷。清贾臻(生卒年不详)撰辑。贾臻字运生,直隶故城(今属河北省)人。曾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后出任浙江知府、河南知府。丛书所收主要是贾臻撰辑著作,另有其父贾汝愚两种,其婶母卢碧筠一种。

  • 峨山图说

    不分卷。清黄锡寿撰。黄锡寿,字翰仙,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出县城南门,计程一百二十里至正顶。峨眉山高于五岳,绝顶草木不生。光绪十一年,四川总督丁宝桢始疏请春秋致祭。迄游智开任总督,

  • 宋徽宗圣济经

    见《圣济经》。

  • 玉恩堂集

    九卷。《附录》一卷。明林景肠(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林景旸,字绍熙,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卒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卿。著有《玉恩堂集》。是集为其子有麟所编。凡九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