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一〇九卷。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省)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后出为浙江参政,擢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又为两广巡抚,终官户部、工部二侍郎。著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另有《莲花山房集》。在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任上,即考察世变,借以安邦,以为自古至明乃三变,宋虽“三变”却未及“其极”,担心明朝“变而为极”。因而,追慕宋太祖、太宗之世“家法严”、“国体顺”、“吏以人为治”、“人以法相守”的“制世定俗”的统治。但同时,又不满于宋朝的“弱势”、“烦议”、“事权过夺”、“文法不拘”等弊病,认为应当“矫正”。当时,在改写宋史的潮流中,正有冯琦、沈越二人以纪事本末体重写宋史,却未完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冯琦的学生刘曰捂、熟悉沈越编写情况的徐申共同邀请陈邦瞻在冯、沈旧稿基础上增订补写。陈邦瞻采琦等旧稿“十之二三”,另行新编约占全书十之七八。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全书编成。其书一百零九目,八十九目记宋朝史事,因宋而涉及辽、金、元事者十二目,专述辽金、金、金元以及元事者八目,纪年均用宋朝年号。虽然陈邦瞻同时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但以临安未破,南宋不能算亡,故将元初诸目列入宋编。其书取材,突破《通鉴纪事本末》只取一书的做法,于《宋史》之外,又兼采编年体史书如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等,以及辽、金、元三史,于纪、志、表、传之中审定年月、编排史事。鉴于陈邦瞻以明朝“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上引均见《宋史纪事本末叙》),在立目范围上颇多涉及制度、民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礼乐议、营田之议、天书封祀、茶盐罢榷、正雅乐、道学崇诎、公田之置等。其“道学崇诎”一目,又引入人物传的写法,在叙述道学兴衰演变的同时,分别记述了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等15人的学术活动,主要取材于《宋史·道学列传》。在沿引历代史家言论之外,又有“陈邦瞻曰”评论史事。其书初刊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二十八卷。崇祯年间,张溥按目加以论证,遂为一目一卷。传本分二十八卷、一百九卷两个系统。“四库全书”所收为二十八卷本,但其“总目提要”误为二十六卷,为后来的目录书沿袭,实际上文津阁、文溯阁本都为三十八卷。康熙十八年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广雅书局重刻江西书局本等,则为一〇九卷本。中华书局以江西书局本为底本,用万历三十三年原刻及其它诸书互校,于1977年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猜你喜欢

  • 诗隽类函

    一百五十卷。明俞安期(详见《唐类函》)撰。本书采录皇古至唐代之诗,集为一编。全书分三十六部。约七百七十多类。其书之凡例言:以材具为主,以掇拾为用。故但分门摭录,间附以诗话小说。又称焦竑之语,以为《艺文

  • 渚山堂诗话

    三卷。明陈霆(约515年前后在世)撰。陈霆字声伯,浙江德清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刑科给事中。著有《唐余纪传》等,是书杂论唐宋以来诗句工拙,以论明诗为多。如论古人做诗,用事当如水中著盐,寓意

  • 玉雪斋诗集

    三卷。明虞谦(1366-1427)撰。虞谦,字伯益,金坛(今江苏南京)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太学生擢刑部郎,出知杭州府。永乐十六年(1418),命督漕运,后召为大理少卿,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仁

  • 云台编

    三卷。唐郑谷(851-910)撰。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省)人,光启进士、诗人,官至县尉,右拾遗。五岁启蒙,受知于李明、马戴,马戴称许他“它日必垂名”。七岁能吟诗,司空图赞许他“留为一代风骚

  • 元张光祖言行龟鉴

    八卷。清乾隆(1711-1799)时敕辑。乾隆名弘历,爱新觉罗氏,满族,清朝皇帝,雍正帝第四子。1735-1796年在位,年号乾隆。在位期间平定准噶尔部,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统治。1773年开四库

  • 周官马融传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黄奭辑。黄奭另有子夏《易传》辑本,已著录。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官至议郎,博通经籍,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卢植皆出其门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 说文长笺

    一百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亦作赵颐光,字凡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妻陆卿子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于篆书。著作尚有《六书长笺》、《篆学指南》等。此书以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为底本,而

  • 金陵癸申事略

    一卷。清谢介鹤撰。介鹤生卒年不详,江苏常州人。他在咸丰三年(1853)曾任事于太平天国南京粮馆,参加了张继庚叛乱,逃出南京后,奉命编此书,以使清军了解太平军情况。书中记事起自咸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18

  • 公羊经传异文集解

    不分卷。清吴寿飏撰。寿飏,浙江海宁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不见刻本,诸家书目也不见著录。编首有吴寿飏自序,序末题嘉庆六年(1801)海宁吴寿飏书于拜经楼。按:拜经楼是海宁吴骞的藏书楼,则吴寿飏为吴骞的后

  • 二家诗抄

    二十卷 清邵长蘅(1637-1704)辑。邵长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武进(今属江苏)人。长蘅性颖悟,束发能诗;弱冠既以古文辞名。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交往甚密,时相唱和。应顺天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