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簠斋尺牍

簠斋尺牍

①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以册记,书中所录各信,均为陈氏与吴大澂讨论金石的函件。信尾所署年月,起自同治元年(1863),至光绪五年(1879)。信中所考订商榷者,多关于金石文字之学,唯金多于石。而属于金者,又以三代彝器多于秦汉以后杂器。书中独具匠识及精引之语,有的彼有而此无,亦有彼无而此有者。两书宜于互证,而不容偏重。关于金石文字考释,陈在信中说,今之释古文者,书缺有间,以意为之者,其推阐不可不详,断制不可不谨,不要矜为创获,顾此失彼,释甲忘乙,自误以误人。陈氏此说,洵为千古名言。有1919年“涵芬楼”石印本。②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十二册,一至三册为致潘伯寅书信,四至七册为致王懿荣书信,八至九册为致鲍康书信,十册为致雨帆、韦卿、味琴诸人书信,十一、十二册为致吴云书信。九册前有鲍康题记,十册后有鲍康录存,及陈氏致鲍康、潘伯寅、王懿荣之书稿。十二册末有陈敬第跋。从跋中可得知,此十二册为陈敬第所辑。前十册为陈介祺手迹,后二册为其假录陈氏书稿。考各册牍尾年月,致潘伯寅书起自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至光绪二年(1876)十月,致王懿荣书起自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至光绪十年(1884)五月,致鲍康书起自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至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致吴云书起自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至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其致雨帆、韦卿、味琴之书则在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之间。上述诸人,皆有金石之好,因而时以文字往复,函牍交驰,一器一文,互相探讨,必求其当。遇有疑义,虽问难至于再三亦不嫌烦。清代金石学家,抉择至精,收藏至富者,唯陈氏一人。惜其矜慎太过,不轻易落笔,故生平著述甚少,留下来的主要是一些书信。他在致潘氏信中说,吉金文字应以义理定之,可期清真雅正;如以字测之,则易有支离芜杂之弊。他在致吴云信中说,对于金石,释以多见为第一,考经为第二,证许为第三;有据者则断之,无据者不可徒博,以至愈引愈远,更加不当。有1919年“涵芬楼”石印本。

猜你喜欢

  • 樊川文集

    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唐杜牧(803-852)撰。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系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杜佑之孙。牧大和二年举进士、登贤良方正。先后出任校书郎、江西观察史、监

  • 三角和较算例

    一卷。清罗士琳(详见《四元玉鉴细草》)撰。《三角和较算例》写于1840年,是罗士琳以天元术演三角形解法的研究成果。全书共有三部分,分为三“例”,每例八题,每题四术,共二十四题九十六术,各术均以天元一术

  • 工部则例

    一百十六卷。清文煜等奉敕修。文煜,满洲正蓝旗人。官至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书于嘉庆十七年(1812)始修。光绪六年(1880)奏请重修,经对原书增补删改,成营缮司二十卷(下分坛庙盛京三陵

  • 仪礼古今考

    二卷。清李调元(1734-1802)撰。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又号赞庵。绵州(今四川省北部)人。乾隆进士,又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后被任命为吏部主事。乾降三十九年(1774)充任广东乡试副考官,不久

  • 诗经要义

    二十卷。宋魏了翁(1178-1237)撰。了翁字华父,谥文靖,邛州浦江(今四川省邛崃县)人。有《周易集义》十一卷已著录。考《宋史·儒林传》及《宋志》,魏氏著述计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

  • 龙盘山纪要

    四卷。清方秉孝撰。方秉孝,字行先,号农髯,云南晋宁人。盘龙山位云南府晋宁州东面五里,山多松树,形如盘龙,以此得名,又名万松山。是山元代名僧莲峰禅师道场。《徐霞客游记》载:莲峰,名崇照,元至正年间八月十

  • 续释名

    清毕沅辑。毕氏认为名物典章数目极繁,《释名》不过释其所知者而已,不能完备;故于群书中之释名物,文句与《释名》相类,而未明言出自《释名》者,广加采辑,别为一卷。题曰《续释名》,附于《释名疏证补》之末。《

  • 治蝗全法

    四卷。清顾彦(生卒年不详)撰。顾彦,字士美,江苏无锡人。《治蝗全法》总结前人治蝗经验,讲述民间及官方采用的治蝗方法,并涉及蝗灾后的救荒事宜。全书于咸丰七年(1857)完成,书前有作者自序。原刻本今已不

  • 五经合纂大成

    三十卷。无纂人名氏。这是一本为乡试、会试而准备的书。清代科举第二场有经学科考试。书中有注、有讲、有疏、有解,有间有案,大抵取《五经大全》、《五经备旨》、《七经精义》等书的内容,择精删冗最后证之于《御纂

  • 宝贤堂集古法帖

    十二卷。明朱奇源(生卒年不详)辑。朱奇源晋(今山西一带)人。为明代著名三藩之一-晋藩之主,世代工书,颇好名帖法迹,辑有此帖,刊成于弘治九年(1497)。该帖共十二卷,其中九卷皆取材于《秘阁帖》及《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