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Shé

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自秦国大夫余之后,由余姓转化而来。二是相传汉代有佘山,居民有以山名为姓者。佘、余两姓可能同出一源。

佘姓早期主要繁衍于新安(今安徽歙县)。唐宋年间,福建、江西、江苏、湖南、广东都有佘姓居住。

佘姓历史人物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宋佘太君,其夫杨继业曾率杨家将镇守雁门关,抗击契丹入侵,后为国殉职,杨门一家只剩孤寡十三人,由佘太君率领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八十九位。


【源】 ①春秋时齐大夫之后有佘氏,见《姓源》(17)。②佘丘氏所改(62)。③古有余字,无佘字,余之转音为蛇,见《姓氏寻源》(26,60,62)。故佘氏出自余姓。④蒙古姓(344)。【变】 唐时集贤院学士佘钦,后改姓余(21)。【望】 南昌(17,21),雁门(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四川、湖南、湖北、安徽等4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佘姓人口77%。【人】 佘文集,隋时考功主事,洛阳人(12,21)。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湖北之监利、利川、老河口,湖南之芷江,云南之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满、彝、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音‘蛇’,从示。唐开元有太学博士佘钦,南昌人。”《姓氏考略》引《姓苑》亦云:“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②《姓氏考略》引张澍之语云:“古有‘余’无‘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言外之意:佘乃余之讹。亦一家之言也。③钱大昕称:“佘姓音‘蛇’,即《汉书》‘茶恬’之‘茶’省文。”若是,则佘或出自茶姓。④或为畲姓所改。⑤或为折姓所改。《中国姓氏大全》注“”云:“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妻佘太君,实姓折。山西省保德县折窝村有折太君墓。”

宋代有佘起;明代有佘可材,铜陵人,襄阳府学训导;清代有佘熙璋,宛平人。

猜你喜欢

  • 读音:Xīn【源】 见《姓苑》(7,9)。《姓氏词典》引《姓解》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hōng【源】 汉中(故治在今陕西南郑境)西城有訇乡,见《说文》。当以乡名为氏(60,62)。【望】 蜀郡(17,418)。【人】 訇琦、訇广、均为晋时关中流人(17,21)。罕见姓氏。《郑通志

  • 察喇覺羅

    读音:Chálǎjuéluó【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长白山(23,63,180,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长白山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 读音:Jiǎo【源】 黄帝时缴父之后(60,62)。【布】 陕西城固(383)、台湾新竹(64)、桃园(68,261)、河北大城、静海(62)、交河、河间、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缴顺,宋神宗时由左

  • 读音:Xī/Shi, Syi, Hsi【源】 庄鼎彝《两汉不列传人名韵》载:“醯椟王,当户居次子,见匈奴传下”(63)。【变】 《中日姓氏汇编》作〔䤈〕(401)。

  • 读音:Tù【综】 汉有兔谭,见《印薮》(20,21,63)。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转引 《印薮》 收载;《姓氏词典》 引 《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未详其源。《中国姓氏辞典》据菲律宾《菲华日

  • 读音:Shào【综】 源出不详。现代罕见姓(73,75)。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Páo【源】 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或指袍为氏,如枕氏、被氏之类(62)。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 《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

  • 读音:sà出自代北萨孤氏。西域亦有萨氏。徙闽。(见《明史》)萨琦,字延圭,闽县人,宣德中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见《万姓统谱》)本答失蛮氏,祖父留镇云代,遂为雁门人。(见《元诗选·萨都刺小传》)

  • 读音:huì陆终第六子会之后,妘姓。(见《风俗通》)皋陶之后有会氏。(见《路史》)▲<汉>会栩,武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