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刘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帝尧的后人受封于刘(今河北唐县),建立祁姓刘国,周宣王时国灭,逃往秦国的子孙便以国名为氏。此为祁姓之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二是出自姬姓,其源头有二:一说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其后裔便以邑名为姓氏,形成姬姓之刘。另一说是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儿子于刘,号称刘康公,其后代遂以邑为姓氏,这是姬姓之刘的又一来源。三是源自改姓或赐姓。如刘邦赐娄敬、项伯为刘氏。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公元前三百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等地传播。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大举分封子孙。刘姓遂广布于天水、中山、南阳等十四地。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开始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姓大举南迁,在江南产生很大影响。唐代开始,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明末,刘姓有渡海赴台湾者,并进一步迁居海外。

刘姓历史人物有刘邦,西汉开国皇帝,称汉高祖。秦朝时曾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势力逐渐壮大,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后攻入秦都,最终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刘秀,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先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精减官吏,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刘备,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形成三分天下之势,公元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

刘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五十二位。


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其地在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为御龙氏,亦为杜伯。宣王时国灭,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孙士会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以国为氏。文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为氏,今河南偃师,此姬姓之刘也,以邑为氏。(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见《通志·氏族略·同名异实》)

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汉>刘邦,沛人,汉高祖。<唐>刘长卿,河间人,诗人。<明>刘宗敏,蓝田人,李自成义军将领。

猜你喜欢

  • 薩喇特卓

    读音:Sàlǎtèzhuō【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噜特(23,63)。【人】萨喇特卓明安,清镶黄旗人,世居乌噜特,崇德中从征山东有功,授云骑尉,加三等轻车都尉(23)。清代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

  • 末里乞歹

    读音:Mòlǐqǐ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末里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摩哩奇尔岱〕(24)。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

  • 读音:chī【源】①周有絺邑,以邑为氏(24,60)。或,絺为春秋时晋大夫食邑(故城在今河南沁阳西南),因氏(17)。②周武王时司寇苏忿生之后,见《姓谱》(17)。【变】与郗同(17)。【望】晋阳(1

  • 鲜阳

    读音:xiān yáng居于鲜水之阳者以为氏。(见《姓氏五书》)汉鲜阳滔,武骑常侍。(见《万姓统谱》)

  • 读音:Wèi卫姓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周文王之子康叔被封于卫(今河南淇县) ,建立了卫国, 其后人以国名为姓。二是源自鲜卑族姓氏。卫姓起源于河南, 后来有一支迁徙到河东郡, 以河东为郡望, 另一支迁到

  • 瓦波尼

    读音:Wǎbōní景颇族姓氏。汉意为 “猪头”,以为姓。《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收载,未详其他。

  • 破丑

    读音:pò chǒu【源】 党项部姓。居灵山(今四川芦山西北)者曰破丑氏(7)。【人】 破丑重遇贵,宋时人,见《宋史》(40)。历史上党项人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据《唐书·党项传》 注

  • 稿集哩

    读音:Gǎojíli【综】 清镶蓝旗满洲马甲海永之妻为稿集哩氏(260)。

  • 读音:Qióng【源】海南岛有琼山,亦称琼州岛,或以为氏(62)。亦见《中华姓府》(63)、《新编千家姓》(73)。【布】 吉林辽源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广西之灌阳、山西之运城及晋中地区

  • 馬拉思

    读音:Mǎlāsī【综】 清正蓝旗蒙古前锋护军阿必达之妻为马拉思氏(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