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
【源】 同“吐”,当系汉晋时北方蠕蠕族姓(242)。【人】 咄归,汉时人,见《二十五史人名索引》(444)。
《姓氏考略》 引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收载。其注称: “汉有咄归。隋有咄吉世。唐有咄火仙。”未详其源。
【源】 同“吐”,当系汉晋时北方蠕蠕族姓(242)。【人】 咄归,汉时人,见《二十五史人名索引》(444)。
《姓氏考略》 引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收载。其注称: “汉有咄归。隋有咄吉世。唐有咄火仙。”未详其源。
读音:Shíbǎochán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哈剌、乌苏齐巴、汉台等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Xiàn【源】 ①系自姬姓。卫康叔之后(8,60,62)。②周官司寇之属有布宪,掌宪邦之刑禁、宣示法令之官,其后因氏(7,11,12,15,17)。【望】 河南(17,418)。【布】 江苏武进
读音:Jí现行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有分布。此姓系武清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按:蕺,草名,又名鱼腥草,疑或以草名为姓,如兰、蕙之类。)
读音:Shē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蔡大夫声子之后。公孙归生子朝,故为朝氏,谥声子,故又为声氏(9,12,14,60)。声氏迁晋公,拘于铜鞮,见《吕览》。故声氏为韩之先君(17)。②系自芈姓。楚
读音:Péi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临汾等地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Wēnshílán【综】 代北三字姓。北魏时改温石兰氏为石氏(12,15,27,63)。疑即嗢石兰氏。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改为石氏。未详其他。
读音:Qīnglóng《姓氏词典》收载,其据《简明中国通史》注云: “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系出庖牺氏。”
读音:Niǎosú【源】 帝尧之臣伯益(即大费)养鸟兽有功,赐姓嬴。伯益之次子大廉,大廉之四世孙仲衍,鸟身人言(当为古代部落之原始图腾),为太戊御有功,赐为鸟俗氏(6,11,26,60)。【变】 作〔
读音:Què/Chiueh,Chywe【综】 见《中华姓府》(63)。按,㕁(Què)即郤,与郄(音Xì)不同。㕁右旁为卩,郄右旁为邑。然今郄亦有读作却(Què)者,当系为
读音:Tái【源】少昊金天氏裔孙曰台骀,其后氏焉,见《风俗通》(1,11,12,60)。【望】平卢(17,60,418)。【布】台湾(64,68,261)、安徽霍邱等地均有此姓。【人】台崇,东汉建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