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读音:zhuó【源】①古贤人濯辑之后,见《风俗通》(1,7,12,15,17)。②春秋时郑人子濯孺子之后(7,15,60)。【望】广德(17)、京兆(17,418)。【布】清时四川有此姓(59)。今甘

  • 读音:sǎn【源】 ①周文王时四友之一散宜生之后(7,17,60)。②西夏人姓(31,101)。③清时蒙古人姓(260)。【变】 一作〔〕(17)。【望】 江夏(17,418)。【布】

  • 读音:Zhàng【源】 见《姓苑》(15,21,62)。【布】 广西钦州(364)、台湾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宜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

  • 富珠哩

    读音:Fùzhūlī【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富珠哩(23,63,180,260)。源出金时孛术鲁氏(23)。【变】 亦作〔富珠理〕(260)、〔富珠里〕(180)。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通志》、《

  • 逢侯

    读音:féng hóu【源】 ①夏商诸侯之后,以国爵为氏(24)。②出自南匈奴。东汉元初中,逢侯诣朔方降,邓遵奏徙逢侯于颍川,见《后汉·南匈奴传》,后遂有逢侯姓(60,62)。【人】 逢侯丑,春秋时楚

  • 读音:qiāng【源】 ①相传炎帝之裔泰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玄氐乞姓(乞姓相传为氐羌族之姓,出自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之后),其别为青、白、蝄之三氐,遂后有羌姓,见《路史》(17,60)。出于西羌,见《

  • 读音:tóng【源】 ①商之支庶封于��,即今同州(故城在今陕西大荔),以国为氏,见《春秋图》(17,60)。②周官典同(《周礼》春官之属,掌调乐器之官)之后,以官为氏(7

  • 读音:Mèn【源】①傣族姓。世居云南德宏地区(164,165)。②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原姓简恩,后裔分别以简恩两子之名为姓,其一为闷(159)。亦作门氏(160)。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陇川,山西

  • 仇由

    读音:qiú yóu【源】 仇由为周末时小国,亦称仇犹、仇繇、仇首等,故城在今山西盂县东北。春秋时晋智伯灭仇由,子孙以国为氏(7,60,62)。 【变】一作〔仇繇〕(7,6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

  • 室孙

    读音:shì sūn室孙氏,王室之孙也,古有室孙氏,著书。《元和姓纂》云:今棣州有室孙氏。(见《通志·氏族略·以国系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