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诗词古文>元文宗生平

元文宗生平介绍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即元文宗,蒙古帝国大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琜之弟。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元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吏治渐趋腐败。汗号“札牙笃汗”。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查看元文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政变即位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又称札牙笃皇帝,元武宗次子,元明宗之弟,母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其父元武宗海山即位后,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将武宗的儿子周王和世㻋(后来的元明宗)和图帖睦尔流放到南境。图帖睦尔被流放至海南琼州,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位后召还京,晋封怀王,出居建康、江陵等地。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在发动大都政变,谋立武宗长子周王和世㻋为帝,后以路远改立图帖睦尔。燕铁木儿自大都发难之初,即属意于出藩江陵的武宗次子图帖睦尔为帝位继承人。虽然他“且宣言已遣使北迎”武宗长子和世㻋于北边,后来又矫称和世㻋使者南来,“云周王从诸王兵整驾南辕,旦夕即至矣”,但两都之战结束前,大都政权并没有真正派使者去邀约过和世㻋南还。当时由大都通往漠北,不一定非取道上都。因此燕铁木儿的这种做法,很难用两京道路不通来解释,应当别有用心。图帖睦尔到达大都的翌月(致和元年九月),燕铁木儿即以“人心向背之机,间不容发”为谏,示意图帖睦尔抢先即位。五天之后,图帖睦尔在大都称帝,以当年为天历元年,同时宣布“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

  上都克复后,图帖睦尔迫于元仁宗在大德末年“推奉圣兄、谦居储贰”的前例,遣使往迎和世㻋。寄居于西北宗藩封地的和世㻋,这时刚满三十岁。根据叔侄相继原则,他本应是仁宗的帝位继承人,却被逼迫流落北徼,因而博得北方宗王的普遍同情;仁、英两朝加强汉法而引起的草原贵族的不满心理,可能更刺激起他们要把和世㻋推上大汗宝座的政治动机。所以当大都使者抵临时,“朔漠诸王皆劝帝(按指和世㻋)南还京师”。和世㻋在一片拥戴声中,飘然启程,于天历元年(1328)底东至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泼皮、出镇北边的武宁王彻彻秃相继西驰奉迎。和世㻋已完全陶醉在这番太平景象中。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末,他在事先没有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仅仅经过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

  明文之争

  但是,和世㻋似乎过高地估计了漠北舆情在决定嗣君人选方面的影响力。他一心以为自己可以重演乃父武宗在皇弟“肃清宫闱”之后从漠北南返即位的历史故事,却忘记了武宗作为总兵北边的统帅,是以三万精兵相扈从的强大武力为后盾而取得帝位的。和世㻋并没有直接控制强大的军队,只有贴身卫士一千八百多人;察合台后王燕只吉台虽然与他一同南返,但是也未见有重兵随行。和世㻋欲凭极其有限的政治资源,去染指大都集团几经浴血奋战才到手的皇位,前途本来就不容乐观。但他对此毫不经心,任情举措,终于导致杀身之祸。四月,携带玉玺北迎和世㻋的燕铁木儿一行至行在入觐。这个左右大都局势的盖世功臣,现在要当面试探一下新君对他的态度。和世㻋虽然宣布“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对燕铁木儿“仍命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答剌罕、太平王并如故”,但是却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权,没有将图帖睦尔原授的知枢密院事一职重新委任给他。

  对图帖睦尔来说,一经即位为帝,原先的“固让之心”也逐渐销蚀。可是因为已有前言昭示天下,他的心情十分矛盾。天历元年(1328年)十一月,迎接和世㻋到京即位的首批使臣离开大都。仅仅十几天以后,图帖睦尔又下令为自己的元妃卜答失里造皇后玉册、玉宝。次年正月,和世㻋的使者抵达大都。图帖睦尔在明知大兄已决意南归的情况下,仍抢先完成以册命皇后告于南郊、太庙,以及在大明殿册封皇后的一系列仪式。当时朝臣中有人建言:“陛下已诏天下,让位于大兄。今立后,是与诏自相违也。”图帖睦尔闻奏,“嘉其直,赐金织文币以旌之。后闻之,亦有金币之赐”;惟册后典礼仍照行不误。不过至少直到五月下旬,图帖睦尔自大都北行、亲迎和世㻋的前后,他还是准备恪守让位诺言的。出发后第三天,他在途中“置江淮财赋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隶詹事院”。这个机构初建于元朝灭宋之后,掌宋谢太后、福王献纳产业及贾似道等人田地所纳赋税,原隶属皇后中宫,于大德八年(1304年)罢废。图帖睦尔在此时恢复江淮财赋府的建制,并将它改隶东宫官署詹事院,显然是为自己日后以皇太子身分控制这笔重要的财产资源预作准备。

  图帖睦尔用了一个多月,才走完从大都到上都这段沉重的路程。在上都停留或有二旬,再取原路趋赴旺忽察都(在今河北张北县境,是为大都至上都驿路的大拐角处,武宗时建行宫于兹,故名中都),与和世㻋会面。八月一日,和世㻋抵达旺忽察都。次日,图帖睦尔见大兄于行宫。和世㻋设宴待皇弟及诸王、大臣。兄弟欢合的场面前后未满五天,和世㻋即于八月六日“暴崩”。图帖睦尔“入临哭尽哀。铁燕木儿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授于帝”,遂簇拥图帖睦尔疾驱还上都,一路上“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胃绕幄殿巡护”。八月十五日,图帖睦尔在返回上都的第六天再次勿匆即位,是为文宗。明宗和世㻋在天历之变中暴卒的详情,可能已永远成为历史的秘密。和世㻋之子妥欢贴睦尔亲政后,为撤文宗庙主诏告天下曰:“文宗稔恶不悛,当躬迓之际,乃与其臣月鲁不花、也里牙、明理董阿等谋为不轨,使我皇考饮恨上宾。”

  至顺元年(1330),也里牙得复秦国公爵位,其姻亲锁住亦再仕为将作使,应即文宗对他们参与谋杀和世㻋的奖赏。但同年七月,锁住、也里牙等人“以坐怨望、造符录、祭北斗、咒咀”伏诛,与之有牵连的明宗旧人索罗等亦一起被杀。屠寄认为,“也里牙景教徒,必无造符录、祭北斗事,盖不便论其本辠,虚构狱辞,以饰观听耳”。

  至顺文治

  文宗的汉文化修养超过在他之前的所有元朝皇帝。他的书法,“落笔过人,得唐太宗晋祠碑风,遂益超诣”。他还会作画,所绘“万岁山画”草图,“意匠、经营、格法,虽积学专工,所莫能及”。他曾经转辗流落于江南、海南和荆湖,对当时民情也应有相当的了解。不过,文宗却处在一个很难有所作为的时代。天历年间连续两次重大的变故,致使蒙古色目上层人心离散。两都战后遭籍没财产的官员贵族在百人以上;对隔绝在围城中的上都官员,后来虽然停止追究,但很多仍被削去官职不复任用。明宗被弑,蒙古朝官中即有人“移疾不出”,有诸王、高级官员甚至西域名僧参与的“谋不轨”案接连发生,有的迳以“明宗太子”为号召。

  天历元年(1328年)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举兵,实际上是“欲翊戴明宗”;和世㻋一死,文宗担心原已诏赦的囊加台复举事,立即以其“指斥乘舆,坐大不道弃市”。云南行省丞相也儿吉尼是武宗旧臣乞台普济之子,本人亦曾扈武宗镇北。天历元年文宗即位后,两次召也儿吉尼入朝,不至。他不大可能站在上都一边反对武宗后人;抗命不至,当是出于效忠和世㻋的立场。二年三月,也儿吉尼大概犹疑动摇,想要投奔文宗,故被云南诸王及其他省官黜斥,取道八番赴大都。六月,明宗南归途中曾“赐驸马脱必儿钞千锭,往云南”。直到明宗暴死、文宗再即位之后,云南诸王秃坚等才最后改变观望态度,于至顺元年正月公开称兵。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元廷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年余,方始平乱。自忽必烈朝以来,蒙古高层内部的躁动不稳,以文宗朝为甚。所以陈思谦在至顺元年“建明八事”,除了“正君道”外,最先提到的就是“结人心”;虞集为殿试拟制策,亦首以“劝亲亲,体群臣,同一风俗,协和万邦”为问。由于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文宗临朝四年间,只好专心着意,以追求振兴文治的表面效果为满足。通过建立奎章阁学士院和修撰《经世大典》,他将当时几乎所有的名儒都笼络在自己周围,用虚崇文儒的手段来收揽汉地民心。

  晚年逝世

  文宗重祚以后,修《经世大典》,建圭章阁,欲兴文治。但是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持有功,玩弄朝廷,元朝朝政更加腐败,国势更加衰落。文宗在位期间国内多爆发农民起义,大动乱正在酝酿之中。

  至顺三年(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终年29岁,死前自悔谋害兄长之事,吐露真情,遗诏立明宗之子以自赎。死后葬起辇谷,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尊号(汗号)札牙笃汗。

  文宗临终前嘱咐道:“昔者晃忽叉(即旺忽察都)之事,为朕平生大错。朕尝中夜思之,悔之无及”。他决意传位给明宗长子妥欢贴睦尔。当时权倾天下的燕铁木儿担心事情败露,决定封锁文宗遗诏,传位给明宗次子懿磷质班,是为宁宗。年仅7岁的宁宗在位53天后得病而死。燕铁木儿千方百计阻扰妥欢贴睦尔继位,直到燕铁木儿病死,妥欢贴睦尔才登基称帝。当年翊戴明宗、文宗夺位的伯颜起而代之,拜中书右丞相,进封秦王,在与燕铁木儿子、左丞相唐其势争夺权势的斗争中取胜。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

轶事典故

  爱好围棋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元文宗的大臣虞集是位学者,也擅长围棋,一次陪着下棋,文宗突然问道他祖上虞愿曾对宋明帝说过,下棋不是君王应该做的事情,是不是这样。虞集回答说,圣人制围棋,必有其用。所以,孔子说下棋动动脑筋总是好事,孟子说弈棋就像数学,不专心致志是学不好的。围棋的弈理、攻守进退,符合国家的政令、行军的兵法。棋下得熟练,就能培养居安思危的习惯。元文宗深以为然。

亲属成员

  皇后

  弘吉剌·卜答失里(被元惠宗流放致死)

  子女

  元文宗的子女见于史料记载的共有3个儿子,其余儿子即女儿均不见记载。

  长子:孛儿只斤·阿忒纳答剌(生卒年不详)(早夭),1329年立为皇太子,次年死,卜答失里皇后生

  次子:孛儿只斤·古纳答剌(1326-1340),1333年立为皇太子,(后改名孛儿只斤·燕帖古思,被元惠宗流放致死,卒年15),卜答失里皇后生

  三子:孛儿只斤·太平衲(生卒年不详)(早夭),初名孛儿只斤·宝宁,卜答失里皇后生。

猜你喜欢

  • 朱少端

    德宗、宪宗时人。宪宗元和元年(806)春,在越州作诗送日僧空海归国。《弘法大师全集》第七卷收《弘法大师正传》中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张骏

    (307—346)十六国时前凉国君,字公庭。张寔子。建兴十二年(东晋明帝太宁二年)嗣其叔张茂为凉州牧西平公,并受前赵封凉王之号。建兴十五年(东晋成帝咸和二年),骏乘前赵被后赵战败,出兵攻前赵秦州诸郡,大败,失河南地。及石勒杀刘曜,骏因长安乱,复收河南地。全盛时,尽有陇西之地,控制西域诸城邦,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建兴三十三年(东晋穆帝永和元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假凉王,仍用建兴年号。在位二十二年卒。

  • 蔡卞

    蔡卞(1048-1117),字元度,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紫金山(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赤岭自然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书法家。奸相蔡京胞弟、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政和七年卒,年七十。谥“文正”。南宋建立后,逝世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牵连,宋高宗赵构采纳谏议大夫任伯雨谏章,追贬蔡卞为单州团练副使。

  • 孔绍安

    孔绍安(约577-622),字不详,越州山阴人,孔奂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于陈宣帝太建九年,约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约四十六岁。少于兄绍新俱以文词知名。年十三,陈亡入隋,徙居京兆鄂县,闭门读书,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异之。与词人孙万寿为忘年之好,时人称为“孙、孔”。大业末,为监察御史。李渊讨贼河东,绍安为监军。李渊受禅,绍安自洛阳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赐赍甚厚。尝因侍宴应诏咏石榴诗云:“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为人称诵。寻诏撰梁史,未就而卒。绍安著有文集五十卷,(旧唐书志作三卷,本传作五卷。此从新唐书志)传于世。

  • 华长发

    华长发(1629--1713)字商原,号沧江。无锡人。诸生。工诗词。与秦沅善,二人尝偕顾祖禹纂《方舆纪要》;擅行草楷法,与邑中孙骇禾、高世泰、严绳孙齐名,有《沧江词》。

  • 元协

    (?—508)北魏宗室,鲜卑族,字彦和。献文帝子。孝文帝太和九年封始平王。除侍中,长直禁内,参决军国大政。转中书令,改彭城王。宣武帝即位,除使持节、侍中、都督七州军事、骠骑大将军、定州刺史,又以本官领扬州刺史,屡破梁军,平淮南。还除录尚书、侍中。小心谨慎,初无过失。后为尚书令高肇所谮,被杀。孝庄帝即位,追号文穆皇帝。

  •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张咏

    (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 雷思

    应州浑源人,字西仲。海陵王天德三年进士。世宗时为大理司直,持法宽平。累官同知北京转运使事。有《易解》。

  • 张献翼

    (1534-1604)字幼于,后更名敉,长洲人。张凤翼之弟。嘉靖中国子监生。为人放荡不羁,言行诡异,与兄凤翼、燕翼并有才名,时称“三张。”精于易,其说《易》诸作,皆平正通达,笃实不支,为人所称。献翼著作,有《文起堂集》十卷,《纨绮集》一卷,及《读易纪闻》、《读易韵考》等,均《四总库目》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