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经拾遗方论

内经拾遗方论

书名。8卷。宋·骆龙吉撰。撰年不详。作者鉴于《内经》一书所记疾病,虽有病因、证候,但缺方剂治法,遂摘取其中62种病症加以注解,并为之拟定处方。其后明代刘浴德、朱练又续补88种病症,体例一仿前书,合编为4卷,改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现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猜你喜欢

  • 振动法

    推拿手法名。以一手手掌平放在治疗部位上,另一手在其手背上作有节奏的拍击。常用于胸胁内伤等症。

  • 白象

    病证名。《白喉忌表抉微》:“白喉初起,症象轻而白未见,即服此方。俟一见白象,即改服养阴清肺汤。”相当于白喉伪膜。

  • 攀索叠砖

    正骨方法。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用绳横结挂于高处,下叠砖左右各三块,患者立于砖上,双手攀绳,医者按扶患部,助手抽患者足下一砖,令患者直身挺胸,少顷再各抽一砖,如法三次,其足着地,使气舒瘀散,则椎骨陷

  • 血随气陷

    气虚下陷导致出血的病机。例如,脾胃虚弱,可致气虚下陷,不能统摄血液,出现血郁于下或血从下溢。临床多见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及某些便血患者。症见精神不振、肢体怠倦、出血量多或连续不断、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虚

  • 气陷泄泻

    病证名。指中气亏损,气虚下陷而致者。症见食后即泻,完谷不化,食减,消瘦,困倦,脱肛,自汗等。《医略六书·杂病证治》:“气陷泄泻,补中益气汤加羌、防。”“久泻脱肛,补中益气汤加粟壳、乌梅、五味、肉果。”

  • 胎前胁痛

    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胁痛。详该条。

  • 协调阴阳

    治疗的基本原则。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阴阳的失调;疾病的病机,总不离阴阳的偏盛偏衰。治疗的各种方法,概括起来也就是协调阴阳。即利用药物气味性能的偏胜,或针灸补泻的作用等,以调治病理上阴阳的偏胜,使之

  • 中经络

    中风证候中经、中络的统称。见《寿世保元》。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参见中经、中络条。

  • 尸厥

    古病名,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篇》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治宜以针灸

  • 彻衣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指治疗热性疾病针刺机体外侧及背部奇穴的方法,亦有认为取用热病五十九俞者。该篇还指出恶寒无汗,内外皆热,咽干欲饮的热性疾患,因奇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