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冻风
见《中药志》。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产后或失血后,血虚不能养筋而致痿症。症见手足痿弱无力,不能行动,面色萎黄等。治宜养血为主。《丹溪心法·痿》:“血虚,四物汤加黄柏、苍术煎送补阴丸。”《张氏医通·痿
病证名。指真气耗散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气散腹胀之症,时胀时退,气怯,言微,目慢神清,静则稍减,动则胀急。”多因劳累太过,中气受伤,或久病缠绵,元气受损,真气散乱所致。治宜补气敛气为主。气怯
《医宗必读》卷十方。白术二两,生地黄(酒浸)一两半,龟板(酒浸)、锁阳(酒浸)、当归身(酒浸)、陈皮、牛膝、白芍药(酒浸)、菟丝子(酒蒸,研如糊)各一两,干姜七钱,炒黄柏、虎胫骨(酒浸)、茯苓各半两,
病名。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即蛇身。详该条。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系生于颧部的疽。由阴分积热而成。患处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毒甚根深,难溃难愈。初起宜清热通结,内服内疏黄连汤。余治法见无头疽条。
指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背)俞穴。《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所指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和肾俞五穴。因这些穴位与五脏之气相通,故名。临床上具有诊察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
亦称七死脉。危重病出现的特殊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详各条。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即经闭。详该条。
喻罗网状的络脉。指附着于脾之大络(大包穴)周围的络脉。《灵枢·经脉》:“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出《本草图经》。为牛蒡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