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公泰
【介绍】:
见忽泰必烈条。
【介绍】:
见忽泰必烈条。
即留罐法,详该条。
指针刺治疗中,为了达到补虚泻实目的而使用的各种针法。一般分补法与泻法两类。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如“微旋”、“出针按针”为补,“切而转之”、“摇大其穴”为泻。自元、明以后又有发展,如《金针赋》提
证名。眼弦之“春夏烂者为热烂”(《银海精微》)。系脾土蕴积湿热所致。宜清热祛湿。可服三黄汤加减,外用棉裹散薰洗,有瘀滞者可洗。
出《金匮要略》。即侧柏叶,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多由心肝二经热毒上攻,蕴结不散所致。发于眉至额部,初起肿胀,色黑质硬,剧痛;甚则闷乱呕逆,溃烂成疮。治宜泄火解毒。内服清瘟败毒散,外敷止痛拔毒膏。
自我推拿方法。即熨眼。《饮膳正要·养生避忌》:“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
元代医官职称。医学提举司主管官员之一,始设于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官阶从六品。
骨名。即旋台骨,详该条。
病名。出《洞天奥旨》卷九。即阴包毒。见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熊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