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接骨藤

接骨藤

①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买麻藤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蘡薁之别名。各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水道

    ①经穴名,代号ST2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处(《循经考穴编》)。另说在天枢下五寸(《针灸甲乙经》);天枢下四寸(《针灸聚英》);“去腹中行当各三寸”(《针灸资

  • 真珠花

    见《闽东本草》。为荷苞花之别名,详该条。

  • 十一焦

    焦,在此指脊椎棘突;十一焦,即十一、十二胸椎棘突间。《灵枢·背腧》:“脾腧在十一焦之间。”

  • 罗氏会约医镜

    综合性医著。20卷。清·罗国纲辑。刊于1789年。本书综合了自《内经》以下的历代有关文献资料,加以选择会要,使前人的丰富经验,由博返约地供读者作为借鉴,故题名为“会约医镜”。内容首论脉法和治法大要,后

  • 圣济经

    书名。又名《宋徽宗圣济经》。10卷。旧题宋·赵佶(徽宗)撰。吴禔注。成书于1118年。本书共分10篇,42章。主要内容以理学思想论述《内经》中有关阴阳、运气、摄生、脏腑、经脉、病机等医理问题,多以性理

  • 上临

    运气术语。即司天。《素问·气交变大论》:“上临少阴少阳。”凡火运太过之年是戊年,又值少阴司天,是戊子、戊午年;少阳司天是戊申、戊寅年。

  • 浮络

    指位于皮部的络脉。因为位浅如浮,故名。《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黄帝内经太素》杨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临床上可根据其部位和色泽的变化用来诊断和刺血治病。

  • 鼻鸣

    证名。由鼻窍窒塞,呼吸不利,气息出入通气欠佳之鼻窍而发出之声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三焦秘

    病症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大便秘结之由于三焦不和者。《丹溪心法附余·燥门》:“三焦不和,胸膈痞闷,气不升降,饮食迟化,肠胃燥涩,大便秘结。”用搜风润肠丸。参见大便秘结条。

  • 香桂六合汤

    《医垒元戎》方。当归、川芎(酒浸炒)、白芍药、熟地黄(酒洒蒸)各一两,肉桂、香附各半两。为粗末,水煎服。治妊娠赤白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