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瘤病的合称。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即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瘤、石瘤。参见瘤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幽门,见该条。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口角、腮、颧、眼胞等处,初起黄泡,光亮明润,四畔红色缠绕,麻痒感间作,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属脾经毒火而发。治疗同疔疮。
见《饮片新参》。为罗勒子之处方名,详该条。
指气对血的推动、统摄和化生的作用。气为阳,是运行的动力;血为阴,是物质的基础。气行血亦行,气虚血亦虚,气滞血亦滞,脾气虚则血失统摄而溢,气火盛则迫血妄行而泄。《本草纲目》卷五十二:“故曰气者血之帅也。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五痔方》1卷。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第八十九卷。多因气结或水土因素而引起,症见颈部肿物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本证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治以理气软坚,健脾除湿为主,用四海舒郁汤、海藻玉壶汤加减。
出《素问·宣明五气篇》。涎出于口,口为脾窍,故涎为脾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审视瑶函》卷四方。龙胆草(酒炒)、白芷、白芍药、防风、炒牛蒡子、黄芩、炒栀子仁、川芎、生地黄、当归身、羌活、荆芥穗各等分,炒大黄、甘草各减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后服。治阳漏,症见眼白天流水,
病名。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①指由内脏虚寒,复感风寒所致的剧烈腹痛。《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寒疝者,阳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自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