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多由湿邪阻遏所致。《证治汇补》卷三:“伤湿自汗,困倦身痛,天阴转甚,声如瓮出。”治宜健脾化湿,可用防己黄芪汤、术附汤。亦有湿火熏蒸而致者。《丹溪心法·自汗》:“
见《岭南草药志》。为巴豆树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刺三加之别名,详该条。
见《赤水玄珠》。指经期。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翰林医官院。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人中黄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钩吻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十二世纪初【介绍】:北宋医家,徽宗时太医令。赴京前以医名于越。1107~1110年(大观年间)任奉议郎、太医令兼措置药局检阅方书等职,奉命与陈师文、陈承等校正医方,编辑《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痧证之一。即“心烦嗜睡痧”。《痧胀玉衡·痧烦痧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