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角果木

角果木

药材名称角果木

拼音Jiǎo Guǒ Mù

英文名Common Ceriops

别名细蕊红树

出处始载于《植物分类学报》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树科植物角果木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ops tagal (Perr.) C.B.Ro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干常弯曲,树皮灰褐色,有细小的裂纹;茎基部有很多小支柱根;枝有明显的环形叶痕。单叶,交互对生;叶柄长1-3cm;托叶长1-2.5cm;叶片革质,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12cm,宽2.5-4.5cm,先端钝或圆,基部狭长,全缘;中脉两面均凸起,侧脉不明显,光亮。聚伞花序常腋生于新枝近顶端的节上,具梗,长约2.5cm;花长约5.5mm;萼裂片5,裂片长圆形而小,花时直立,果时反卷;花瓣5-6,生于一个10-12裂肉质花盘基部,白以,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mm,先端微凹,有3-4条微小的棒状附属体;雄蕊10-12,长短相间,生于花盘裂片间;子房半下位,3室,花柱短。果棍棒状,长1-2cm,有宿存花萼。种子1,于果离母树前发芽,胚轴长棒状,稍柔弱,长15-30cm,中部以上略粗大。花期秋、冬季,果期冬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滩红树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化学成分角果木树皮中富含鞣毛(tannin)[1]。枝中含1D-1-O-甲基-粘肌醇(1D-1-O-methyl-muco-inositos)[2]。

功能主治解毒敛疮;止血。主疮疡溃烂;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汤洗。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用作收敛剂,取树皮煮汁。可以止血。又可治恶疮。非洲海岸民间有取枝、叶煮汁为奎宁的代用品。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蛎菜

    药材名称蛎菜拼音Lì Cài英文名kelp;tangle别名海青菜、岩头青、蛎皮菜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石莼科植物蛎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va conglobata

  • 柃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柃木药材名称柃木拼音Línɡ Mù别名细叶菜、海岸柃来源山茶科柃木属植物柃木Eurya japonica Thunb.,以茎、叶、果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 偏叶白齿藓

    药材名称偏叶白齿藓拼音Piān Yè Bái Chǐ Xiǎn来源药材基源:为白齿藓科植物偏叶白齿藓的植物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ucndon secundus(Harv.)Mitt.采收和储藏:

  • 雀麦米

    《中药大辞典》:雀麦米药材名称雀麦米拼音Què Mài Mǐ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雀麦的种子。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①《纲目》:&quo

  • 石柑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柑子药材名称石柑子拼音Shí Gān Zǐ来源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Raf.)Merr.;石柑子P. cathcartii Sc

  • 白杨枝

    《中药大辞典》:白杨枝药材名称白杨枝拼音Bái Yánɡ Zhī出处《纲目》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枝。功能主治《纲目》:"消腹痛,治吻疮。"用法用量内服:浸酒

  • 文竹

    《全国中草药汇编》:文竹药材名称文竹拼音Wén Zhú别名小百部来源百合科文竹Asparagus setaceus (Kunth)Jessop [A. plumosus Baker

  • 黄独零余子

    《中药大辞典》:黄独零余子药材名称黄独零余子拼音Huánɡ Dú Línɡ Yú Zǐ别名狗嗽子(《福建民间草药》)。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薯蓣科植物黄独叶

  • 薄雪火绒草

    药材名称薄雪火绒草拼音Báo Xuě Huǒ Rónɡ Cǎo别名火艾、小毛香、薄雪草来源菊科薄雪火绒草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以花入药。生境分部陕

  • 山白蜡条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白蜡条药材名称山白蜡条别名山杨柳、白蜡条来源杨柳科山白蜡条Salix inamoena 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微苦、涩,微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