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词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土三七

土三七

《中药大辞典》:土三七

药材名称土三七

拼音Tǔ Sān Qī

别名三七天青地红

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叶千里光全草。6~8月采全草,8~9月挖根。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少分枝。叶互生,基部叶有柄,中部叶基部抱茎,叶片长圆形,不规则羽裂,长5~10厘米,宽2~4厘米。头状花序顶生成簇;花黄色,缘花舌状,盘花管状,5齿裂;总苞片1列,基部有附加的小苞片,状如花萼。瘦果圆柱形有棱,冠毛多。

生境分部多生于灌木丛缘、杂草丛、沟边等处。

化学成分干根含千里光菲灵碱。

性味《西藏常用中草药》:"温,淡。"

功能主治《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土三七

药材名称土三七

拼音Tǔ Sān Qī

英文名Herb of Chrysanthemum-like Groundsel

别名见肿消、乳香草、奶草、泽兰叶下红散血草和血丹天青地红破血丹、血牡丹、三七草、九头狮子草、白田七草、血当归、红背三七散血丹、血三七、菊叶三七、水三七、紫背三七、狗头三七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ynura segetum (Lour.) Merr. [G. japonica (Thunb.) Juel.; G.piniatifula (L.) DC.]

采收和储藏:7-8月间生长茂盛时采,或随用随采。

原形态菊叶三七多年生草,高达1m左右。宿根肉质肥大,土褐色,具疣状突起及须根,断面灰黄白色。茎直立,具纵棱,绿色略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或稍具细毛。基生叶簇生,匙形,边缘锯齿或作羽大辩论分裂,花时凋落;茎下部和中部叶互生,长椭圆形,长10-25cm,宽5-10cm,羽状分裂,裂片卵形以至披针形,边缘浅裂或有疏锯齿,两面近光滑或具细毛,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具2-5浅裂的假托叶2枚;茎上部叶渐小,卵状披针形,边缘羽状齿裂,或有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径1.5-2cm,排列成伞房状,着生于枝顶;总苞圆柱状;总苞片2层,条状披针形,长约1.5cm,边缘膜质,外层丝状;花全为两性,筒状,金黄色,花冠先端5齿裂,花柱基产小球形,分枝先端有细长浅形具毛的尖端,长约4mm。瘦果狭圆柱形,有条纹,被疏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沟边及屋舍旁肥厚湿润的土壤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湿润和荫蔽环境。以羽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好。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或托插繁殖。①根茎繁殖:每年4月栽种。先将根茎切开,每块留芽个2-3个。切时应使芽和切口保持4-7mm距离。按沟距30-45cm开沟,然后按株距15cm排放在沟内,芽尖向上,覆土3-5cm。②扦插繁殖:6-7月高温多湿季节,剪取长15-20cm茎枝,斜插于沙土中,土面留出4cm左右,插后需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气温在22-33℃范围,约15d即可生根成活,成活后约15d可移植。行、株距与根茎繁殖法同。

田间管理 除注意松土和除草外,雨季要及时排水,以免根部腐烂,影响植株生长。6月中旬每1hm2施人畜粪水300-450担。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呈拳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工棕黄色,鲜品常带淡紫红色,全体金具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面有细根或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灰黄色,鲜品白色。气无,味淡而后微苦。

全草长50-100cm。根茎块状,具疣状突起及须根。茎单一或上部分枝,具纵沟及细柔毛,表面黄绿以或略带紫色。叶互生,多皱缩,长可达20cm,叶柄长约2cm,茎上部叶近无柄;完整叶片羽状深裂,边具不规则锯齿,膜质。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生于枝顶,花全为两性,筒状,黄色。气无,味微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中心有明显的髓部,韧皮部具分泌道,薄壁细胞中可见菊糖结晶,无淀粉粒与草酸钙结晶。

化学成分根含菊三七碱类[1,2],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3,4]3-表-薯蓣皂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甙(3-epi-dios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塞普屈姆甙元-3β-D-吡喃葡萄糖(3-ei-sceptrumgenin-3-β-D-glucopyranoside),3-表-罗斯考皂甙元(3-epi-ruscogenin),3-表-新罗斯考皂甙元(3-epi-neor-uscogenin)[5],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菊三七碱甲(seneci-phyllinine),菊三七碱乙(E-senciphylline)[6]。

地上部分含D-甘露醇(D-mannitol),琥珀酸(succinic acid),5-甲基脲嘧啶(thymine),腺嘌呤(adenine),氯化铵,菊三七碱类,芸香甙(rutin)[7]。

药理作用10%土三七注射液对血小板超威结构的影响与凝血酶类似[1]。菊三七碱有抗疟作用,赤能引起家兔和大鼠肝细胞坏死[1,2]。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止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主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痛;疮痈疽疔;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3-15g;或研末,1.5-3g;全草或叶10-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各家论述《西藏常用中草药》:活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痈疮肿疡,乳痈。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菜头肾

    《全国中草药汇编》:菜头肾药材名称菜头肾别名土太子参[浙江乐清]来源爵床科菜头肾属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 Ling,以根及茎、叶入药。全草夏秋可采,晒干,扎把

  • 吊岩风

    《全国中草药汇编》:吊岩风药材名称吊岩风拼音Diào Yán Fēnɡ别名红葡萄藤、爬山虎、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龙、上树蜈蚣[广西]来源葡萄科爬山虎属植物异叶爬山虎Pa

  • 石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花药材名称石花拼音Shí Huā别名石衣、梅藓来源地衣类梅花衣科梅花衣属植物藻纹梅花衣Parmelia saxatilis Ach.,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晒干,生用

  • 鼠曲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鼠曲草药材名称鼠曲草拼音Shǔ Qǔ Cǎo别名黄花曲草、清明菜、田艾、佛耳草、土菌陈[广东]、酒曲绒来源菊科鼠曲草属植物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 D. Don,的

  • 虾子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虾子花药材名称虾子花拼音Xiā Zǐ Huā别名红蜂蜜花、吴福花、野红花、破血药、沙花、虾花来源千屈菜科虾子花Woodfordia fruticosa (L.)Kurz,以根、花入

  • 西藏点地梅

    药材名称西藏点地梅来源报春花科西藏点地梅Androsace tibetica var. mairae R. Ku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西藏。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

  • 兖州卷柏

    《中药大辞典》:兖州卷柏药材名称兖州卷柏拼音Yǎn Zhōu Juǎn Bǎi别名金不换、金扁柏、金扁桃、石养草、田鸡爪(《福建民间草药》),花肺金、茯苓蕨、飞扬蕨,烂皮蛇、扇卷柏(《广西中兽医药植》

  • 苹婆

    药材名称苹婆拼音Pínɡ Pó别名鸡冠树、九层皮、七姐果来源梧桐科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以果壳入药。生境分部广东、广西、贵州。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止痢

  • 空柄假牛肝

    药材名称空柄假牛肝别名杂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牛肝菌科空柄假牛肝Boletinus cavipes (Opat.) Kalchb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于夏秋两季生于林内地上。分布于吉林、山西

  • 枇杷叶

    《中国药典》:枇杷叶药材名称枇杷叶拼音Pí Pá Yè英文名FOLIUM ERIOBOTRYAE别名卢橘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